李瑞龙是广北农场第一个省级劳动模范。

随着* * *和国家的诞生,第一代广北人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和赤诚之心,挺进广饶以北的盐碱荒地,披荆斩棘,开垦耕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建于1950年5月的广北农场,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全国农垦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第一代广北人的感人故事,是那个时代企业家最鲜明的标志。有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默默无闻地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农垦大潮中,兢兢业业地奋斗在农机一线。他在现实和理想中顽强奋斗,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年轻的土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全国农垦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6438+0951年2月,当选为工业模范代表,光荣参加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

李瑞龙1928 12出生在上海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4岁辍学去学修车。他勤奋好学,很受主人喜欢。在他严格的管教下,他进步很快,几年后,他在上海的汽车修理行业出了名。从65438年到0947年,李瑞龙凭着自己熟练的修车技术,到上海机械农垦管理处工作谋生,开始接触各种农业机械。

上海解放后,李瑞龙的机械农垦管理处完全由上海军管会接管,全系统转制为上海军管会农林处下属的农业工程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为新中国的农垦事业鞠躬尽瘁,实现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1949年8月,李瑞龙因表现突出,被上海市军管委组织的棉花农垦培训班选为农机组实习指导,为部队转业到地方农垦建设的人员进行农机技能培训。一个月后,李瑞龙奉命带领分配到山东省的10名学员来到济南,在省工业厅的安排下,分赴各地进行农机维修,讲解和实践,为山东省带出第一批懂业务的农机人才,并在济南东郊洪家楼指导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农用拖拉机站。这些学生三个多月毕业,留在山东安置。李瑞龙在圆满完成任务后,于年底独自返回上海。

在培训班任教期间,李瑞龙认识了留美农机专家徐明光,这是他人生第二次转折的开始。两个人语言相通,宾至如归,互相欣赏。徐明光是国家派驻广北农场的第一位技术副主任,他计划在上海建立农场的农机装备和技术队伍。他很欣赏像李瑞龙这样优秀的农机技师,主动提出和他一起在农场创业。22岁的李瑞龙正处于志存高远的时代。在徐明光的鼓舞下,他决定瞒着家人去艰苦的地方磨炼自己,决心干一番事业,为新中国农垦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1950年3月,李瑞龙在沪受徐明光指使,与其他6人用20天时间,分批将车辆和机械设备运抵真如火车站,装车托运至张店火车站,然后开货车北上。途中道路崎岖,车辆几次抛锚。所有的故障都被他及时排除,一路跋涉到了目的地。不曾想,这座城市一离开就与广北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片盐碱荒地,从零开始,对于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李瑞龙正值壮年,有着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期望。他不仅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压倒,反而意志更加坚定,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战斗在农垦第一线。他们在附近的村子里搭起帐篷,睡在风里,早出晚归,克服了白手起家所面临的困难,任凭风吹雨打,以革命的乐观精神度过了创业最艰难的阶段。

早在上海时,李瑞龙就摆弄过一些外国农业机械。他见多识广,聪明能干。一到农场,他就突出了自己出众的修理能力。按照流程,农场的第一批美国农机要等外国专家到达后才能开箱。他敢想敢做。不等外国专家来,他主动挑起重任,带领大家日夜奋战,开始了这批美国农机的组装调试。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台又一台未开封的外国农业机械被新中国的年轻技术人员征服,顺从地驶向广北这片急需开垦的盐碱地,造福人民,为早期耕种的造田赢得了时间,创造了当年盐碱地开垦耕地、收获大豆的奇迹。这一举动也让后来赶到的外国专家刮目相看,一时间成为农场的佳话,提振了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士气。

广北农场是新中国为数不多的机械化国营农场之一。机械化农场决定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转作为保障,就不可能有广北农场的辉煌成就。

建设之初,没有厂房,修缮条件极差。上级调了一辆美国工程车,成为当时的移动修理车间。这辆工程车为保障农业机械正常运转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李瑞龙搭建了一个施展身手的舞台。在上海,他不仅和各种农业机械打过交道,还接触过几台样机加工设备。他掌握了车上配置的专用工具和设备,什么都会。他通过焊接和打磨,解决了配件严重缺乏的问题,还利用当地的一些方法,实现了零部件的重组和更换,使已经停止工作的农机在短时间内恢复运转。

新分配的农机驾驶员大多是驾驶出身,没接触过农机,速成班毕业的拖拉机驾驶员相对来说比较新,经验不足。他们面对各种农业机械束手无策,不仅驾驶困难,对农业机械操作也无从下手。在徐明光的组织指导下,李瑞龙承担起了在沪实习指导的角色,指导农机操作人员如何正确操作,尽快掌握,使农机在短时间内投入农业生产,发挥作用。

农忙时节,农田里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日夜忙碌。面对这样的场景,李瑞龙豪情满怀,深感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责任重大。哪里有技术问题,哪里就有李瑞龙。他带领修理组成员巡视分公司维修队和田间地头,检查农机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确保农机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并投入生产。在抢修工作领域,忙上几个晚上是家常便饭。每当农忙季节农业生产全面告捷,就是他一年中最欣慰、最充实的时刻。

广北农场首任主任林夏在给李瑞龙的信中写道:“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你们在建农场初期用工程车解决了机车维修问题,改装了各种农机具,农业生产真的很困难!”上海的同志们,甚至徐明光导演都称赞你的高超技巧。"

正是李瑞龙对新中国的无限赤诚,对广北大地的无比热爱,让他执着而执着。他以出差为由没告诉妻子就去了农场,一年后才告诉她真相,并做了她的思想工作,一起在农场安顿下来。后来,他的妻子辞去了上海国棉厂纺织工人的工作,带着结婚时的几件生活用品和三个装满衣服的行李箱,领着九岁的姐夫到农场定居。

有些人追求舒适的生活,选择从广北转移。李瑞龙也有几次机会调到省级单位,但他坚持自己的初衷,不为所动。面对几封业务转信的选择,他婉言谢绝,在农场干了一辈子。

第一代广北人李瑞龙为新中国农垦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农场成立后的第二年,他当之无愧地被选为代表,出席了全省首届劳动模范大会,并获得省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在获得荣誉后的几十年里,李瑞龙再也没有向别人提起过劳动模范的事情,农场和市里的有关部门也省略了这段历史的记录。这些都足以体现他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忠诚执着、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他没有把功劳归于自己,而是把荣誉作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

李瑞龙是一名工人出身的工程师。1956,从机械师转为助理工程师。同年走上领导岗位,1963晋升为工程师。1978参加惠民区科技大会,当选CPPCC广饶县第一届、第二届委员。1983 12获得农牧渔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章。他先后5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表现出对党无限忠诚的坚定信念。1984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 *产党,实现了他不变的人生追求和夙愿。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了全国农垦事业,他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洒在了广北大学的土地上。他用执着和坚持,书写了一个省级劳模的不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