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66,中国* * *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有哪些成功的探索?
从65438年到0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中国亿万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全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详情如下:
从65438年到0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中国亿万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全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很多入口。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巩固的工业化基础还不完全,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很低,没有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农业相当落后。在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 * *生产者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各国反动派在政治上敌视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而社会主义的苏联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友谊。而且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成为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抗衡的重要力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苏联模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因此,在1963年,国民经济恢复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个现代化,三项改革”。这条总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的原则,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具体落实总路线中的工业化目标。“一五”计划完全是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一五”计划要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力量建设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早在毛泽东解放前一夜就完成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宏伟目标。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化,这种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端,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合理,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等,逐渐显现出来,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6年2月召开的苏联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和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 * *生产者在坚持马列主义的同时,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主张捍卫十月革命开辟的马列主义道路的胜利成果,这也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质疑。起初,在选择苏联模式时,毛泽东并不满足于照搬别人的东西,他的心情并不舒服。后来他在讲话中说:“因为我们没有经验,所以我们在经济建设上要照搬苏联,特别是重工业,几乎都是照搬苏联,我们的创造力很少。这在当时是绝对必要的,但也是缺点,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现在,随着形势的变化,毛泽东认为揭开斯大林的盖子,摆脱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对解放思想,努力寻找革命和建设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新道路是非常重要的。正是通过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反思斯大林的错误,毛泽东开始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6到1976,20年艰苦曲折的探索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正确也有错误,但都为进一步探索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长征的宝贵第一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毛泽东同志“在这些方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