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性格影响
《浮士德》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经典作品。威廉·梅斯特分为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分。
歌德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国语言,熟悉欧洲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翻译、戏仿或写作。浮士德只是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合。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感兴趣,积极收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参与“世界文学”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东西方诗歌》和《中德四季咏》。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的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的影响。歌德希望通过文化理解来提高宽容。他的“世界文学”应该叫“跨文化交流”,是指一系列全球性的对话和交流。在这些对话和交流中,不同文化的个性日益明显,但个性并没有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和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观点,冷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同意康德的观点,认为艺术和科学是相互启发的。他的科学实践和“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以不同的方式寻找一切生物的统一与和谐。
歌德的作品是在戊戌变法前后传入中国的。1922年,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正式出版,后来他又陆续翻译了《浮士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作品对中国的启蒙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发展,歌德及其作品像一颗闪烁的星星,在中国放射出越来越灿烂的光芒。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歌德文集》十卷,汇集了中国三代歌德研究者和翻译家的学术成果,成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20世纪30年代,《浮士德》进入大学课堂,在一些学校开设的“西方名著选读”课程中学习。到抗战爆发前夕,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歌德的主要著作几乎都被翻译成了中文,只有《威廉·明斯特的漫游时代》和《亲和力》除外。歌德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