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全国人口统计结果公布!
最权威的统计数据是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刚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达6543.8+3.07亿,比2000年底增加4050万。这是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后收集的最新数据。
然而,2006年8月底,在出席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总结表彰暨技术业务总结研讨会时,国家统计局局长指出:“目前人口调查最突出的问题是全国人口大于各地。多年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2003年,统计局通过自己的调查,全国总人口是6543.8+0.292亿,而各地总人口只有6543.8+0.260亿,差距3200多万。2004年,这一差距甚至进一步扩大到4600多万人[2]。也就是说,2005年末的654.38+0.307亿人口,有4600多万人,而各地实际人口只有654.38+0.26亿。完全符合作者在《从统计数据看调整人口政策的紧迫性》[3]一文中的推测。
中国的4000多万人在哪里?国家统计局认为主要问题是流动人口,各地都是从本地角度考虑的。我们不希望人口高于户籍人口和规划指标,影响人均指标和政绩。但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调查,2005年末流动人口只有654.38+0.47亿,这个654.38+0.47亿人口的误差是4600万?
其实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从2000年之前开始的。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总人口仅为654.38+0.2426亿。这个数字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9年末总人口数少1648万人,比1998年末少549万人。因此,根据人口普查办公室公布的1.81%漏报率(不考虑重复报告),将数据修正为1.2658亿。也就是说2000年有2322万人。
对于1990年代以来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学家也认为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被遗漏了。生育率修改为1.8,成为“坚定不移地坚持计划生育”的依据。
2000年人口普查1.81%的漏报率准确与否?遗漏严重吗?我们来对比一下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的第四次人口普查[5]和1982的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由于当时流动人口不多,被人口学界公认为非常准确。
2000、1990、1982人口普查年份出生人口(万人)
近年来,每年有40-50万儿童死亡,约29万人自杀,约654.38+0.3万人意外死亡。根据1990(性别总和)的国民生命表,每1000个婴儿中,约有5.4%在25岁前死亡,12.1%在55岁前死亡[7]。年平均死亡率为0.22%。
从上表可以看出,1945至1990(2000年10-55岁)之间出生的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为9161800,1990人口普查为90759万。2000年的人口普查应该是减少了654.38+09.97万人,因为这654.38+00年死亡人数大概是2.2%,也就是说少报了2000多万人。
1945至1982(2000年18-55岁)的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为73097万人,1990人口普查为731938人,1982人口普查为73682人。按年死亡率0.22%计算,1982年73677万(0-37岁)人口到2000年将减少到70750万;人口(8-45岁)从731990到2000年减少到71582万。但2000年,1945到1982出生的人仍有73097万人,说明多报的比漏报的多,18-55岁人口的净重量约为2000万。
人们担心流动人口会导致漏报增加,但实际上流动人口越多,越容易重报。比如城市里晚上的街道是空的,人还在家里,挨家挨户的统计人口,通过对比就可以得出准确的数字(就像人口普查的1982和1990);白天,人们离开家。计算人口的时候,蔡锷路算一人,中山路算一人,黄兴路算一人。当然,别人可能不算,但再次被算的概率大于不算的概率。同样的人口,只要动起来,就会给人城市人满为患的感觉。
中国的流动人口主要是18到40岁的青壮年,那么我们来看看2000年18到40岁的人口(1960到1982出生)。2000年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普查是50555万,1938的人口普查是5065438。1982的普查是50324万人(到2000年应该减少3.96%),但2000年的普查比1990多了359万人(逻辑上应该是11040),比1982少了2365433人。
有人说,在较年轻的年龄组中存在严重的漏报。让我们来看看低年龄组的漏报情况。1990人口普查显示,0-9岁(1981至1990出生)人口共计21578万,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该年龄段人口为22743万,比1990人口普查多出65438+。但2000年后,1‰的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支持了1990的普查结果,提示2000年1981至1990之间出生的人口被多报了。2003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4到1988人口为10664万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少71679万人,每年少143人。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3至1987人口为10252万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10928万人少676万人,每年少135万人。2001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1982至1991人口为22339万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22839万人少499万人,每年少50万人。结合三次1‰人口抽样调查和两次人口普查发现,1990人口普查的低龄组净遗漏并不严重。
以1982 0-9年龄段(出生于1973-1982)为例。1982的人口普查显示,这个年龄段为20544万人;1990的普查显示为2.07亿,只比1982多156万,每年多156万;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这一年龄组为20444万人,比65.438+0.982年的人口普查少1万人,每年少1万人。也就是说,1982普查的低龄组也是准确的。
有人根据小学生人数推测生育率,说1990以来出生人口少报,生育率修正为1.8。但这里有个问题:毛入学率的分母。
小学毛入学率=小学在校生总数÷小学内外适龄人口×100%。
由于复读现象,毛入学率往往大于100%(发达国家也在103-110之间)。我国小学毛入学率: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小学毛入学率在104-110%之间[8];但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们的小学毛入学率在120% [9]左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中国的小学毛入学率是115-120%[10]。广绍奎等国内学者也认为,2001年我国小学毛入学率为123% [11]。越是发达的地区,小学毛入学率越接近100%,但北京朝阳区2000年还是123.6% [12],所以全国小学毛入学率120%是可信的。
地方政府(如北京市朝阳区)可以通过地方抽样掌握准确的毛入学率,但教育部只能掌握毛入学率的分子(小学生总数),无法掌握分母(小学内外的适龄人口)。教育部的分母来自计生委和国家统计局(经过“修改”)。因此,如果按照小学生人数来估算出生人口,必然导致15-20%的虚高。
意味着教育部向计生委借分母,人口学家向教育部借分子推断分母,意味着计生委的分母收回,结果当然和计生委、统计局一致。
有学者用小学生人数来推断中国的生育率,认为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了。我国小学入学年龄在6岁以上。由于招生时间是9月份,也就是说最小的6岁,最大的接近7岁,大部分人超过6.5岁。《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1990以来全国小学新生平均年龄为6.9-7.0岁。所以小学新生相当于七年前出生的人口。我们来比较一下小学生入学人数和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的区别。
1990年人口普查显示,1990年出生人口只有2322万,2000年显示有2621000。如果1990是少报的,那为什么单单那一年数字突然变化这么大,而是1989和1988?所以暂时不考虑1990的出生。从上表可以看出,199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数比小学入学人数少8-20%,特别是1994年以来,人口普查出生人数比入学人数少15%-21%。看来漏报严重。但是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考虑:
1和高一也有重读现象(虽然比例在减少)。
2.中国的小学净入学率在增加,现在在99%以上,辍学率在下降。
3.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虽然1990年代有农民工,但当时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在农村。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立,以及城市学校因小学数量锐减而招收农民工子女,2000年后大量农民工子女走向城市。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导致了其子女的流动性。他们在农村学校注册一次,几个月后在城市A小学注册一次,几个月后在城市B小学注册一次。
4.随着城市化进程,青年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数量增加。几年前进城的青年农民工子女已经到了上学年龄,农民工子女的绝对数量也在增加。
所以第五次人口普查1994以来的出生人口漏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有10%的漏报就不错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的生育率仅为1.22,所以在遗漏10%的情况下,生育率仅为1.3,与人口学家和统计局认为的1.8相差甚远。就算真的有20%的漏报,生育率也不到1.5。
即使2000年以来的1283万的年出生人口中有10%被少报,也只有14110000,比统计局修正后的1711000少。
也就是说,即使在低龄群体中存在一些遗漏,但总体来说,重述远远多于遗漏。2000年人口普查的1.2426亿人口本身就有水分,不应该修正为1.2658亿。
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2000年以后人口水分逐年增加。2006年1、2002年1、2003年1的抽样调查显示,0-4岁人口分别为6938、6581和641.3万,平均值分别为1.388和1.365438+。然而,人口学家认为出生率被低报,生育率被修正为大约65,438+0.8。修订后,2006年、5438+0年、2002年、2003年0-4岁人口分别变为92878896人和8553万人,年出生人口比客观数据多450万人左右。2000年至2005年,虚报约2270万。加上2000年的2322万,总含水量达到4600万,这就是客观数据和公布数据的差距!
在《从统计数据看人口政策调整的紧迫性》一文中,作者采用统计局总人口(2005年底为1.30756亿),预测未来中国人口峰值为1.34亿[3]。但由于2005年底的人口只有654.38+0.26亿(甚至可能不到654.38+0.26亿),如果不停止计划生育,估计中国的人口高峰连654.38+0.3亿都难以达到。那意味着中国人口结构严重畸形,未来养老金和劳动力的短缺远比现在的认识严重。
注意事项:
1.易富贤。如果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会发生什么?光明观察。show.aspx?id=351
2.何谦。中国的4000万人在哪里?新华网(来源:经济观察报)2006年9月23日。/popinfo/pop _ docrkxx.nsf/v _ tjzl/
dc2c 1fd 92843293 c 482570 FB 000 c0a 72
5.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popinfo/pop _ docrkxx.nsf/v _ tjzl/
594 E4 c 96 dacca a9 d 48256 c3e 0027 c3e 2
6.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popinfo/pop _ docrkxx.nsf/v _ tjzl/
33e 59224d 93e 255348256 c3e 00279206
7.穆光宗。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战略。学习时报。第四版,2004年6月65438+10月65438+8月。
8.邱国华。义务教育完成率:“九年义务教育”新阶段的核心指标。/tJSJ/QTSJ/GJSJ/2002/t 20040130 _ 402193501 . htm
10.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