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琼州府城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琼州市(琼山市、琼山县、琼州府市)山川环绕,前有碧水拱卫,后有海洋盘旋,右有马鞍,左有七星,文笔三峰高耸,是海傍之区,郡县之望。

也许正是这块“风水宝地”被当时的统治者看中了。确定为州治所在地后,原本只是一个县治的琼山市(今府城)的面积和规格已远远不能满足其作为琼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任务。人们开始修筑琼山城(今府城)原夯土城的城墙,随后大规模扩建,城墙扩大到65438座。同时在琼山城(今府城)南门挖了一条河,作为琼州城(今府城)的护城河。这是河口河,也就是现在的梅舍河。一些外国船只可以从港口到大门通过这条河。

当然,州政府的定位也不能含糊。当时所选的州政府办公地(现文庄路上琼山中学、琼山政府宿舍院)地势较高,视野开阔,不远处小溪潺潺。在它的东南面,有一个叫南湖的湖,看起来像一面珍贵的镜子。它被宝儿、龙文和三台三座小山峰所环绕,看起来像一个山顶,政府办公室就坐落在上面。

到了元代,梅舍河蜿蜒十里,贯穿南渡江,琼州城也成为交通的中心。大大小小的船只往来于此河,粮油糖木等东西都可以通过琼州城(今涪城)南门的码头。繁华与喧嚣仿佛随溪水流入古城,成为元代琼州道安抚部、甘宁军民安抚部、甘宁安福部所在地。

兵部侍郎孙安带1000余名官兵到琼岛,洪武三年(1370),甘宁绥靖部改为琼州府,置琼山县(琼州市)管辖全海南,原称“县市”。府城又一次打开了城墙,扩大了城市。九年后,府城(又称县城)基本形成,城墙1.253尺,高2.7尺,厚2.8尺,小溪1.843,库房57座,东、南、西三面有城门。东门原为朝阳门,后改为永泰门。县城没有北门,而是建了一座城墙建筑,叫望海楼,周围还修了一条护城河。

府城为什么没有北门,史料上没有记载。有猜测认为,修建城墙时,考虑到开北门不祥,北面临海,不利于防御。在城市的东、西、北、南四个角落,将建一座了望塔进行巡逻和警戒。在琼山地震中,大部分城墙和建筑倒塌,后来重建。清代府城平面呈椭圆形,1983年大部分城墙被拆除。市中心有雷琼军事指挥部、琼州政府部、提督书院行政处、琼州镇总参谋部、琼山县部等各级单位,玉皇庙、天宁寺、三公庙、县龚雪、琼台书院等建筑。市内有“七井八巷十三街”,有众多的进士广场、举人广场、解珍牌坊和金花村的山头。

从宋代到民国,府城几千年来一直是海南的政治军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