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现存的历史遗迹有哪些?区别在哪里?

兰州苏遗址

文帝元年(581),建立兰州,定名为“兰州”。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改为兰泉县。当年只有395户,人口981。金初,兰泉县被废,并入兰州。当时兰州的人口是11360。明洪武二年(1369),兰州改为兰县。洪武十一年,开始封苏王,元年(1399),苏王从张掖迁至兰,修筑城墙。兰州成了王城。清康熙五年(1666),陕甘分治,兰州成为甘肃首府。民国三十年(1941),兰州正式成立。

在历史上,王氏家族是一个相对平庸的家族,没有特别出名的人物。然而,王素的继承制度相对完整。苏自迁兰州以来,为明代兰州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诸多贡献。

兰州三台阁

兰州市皋兰山上有一座古朴的“三台阁”,海拔2129米。“三台阁”创建于明文健初年(1399)。它是明朝第一代苏庄王朱颖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迁居兰州后所建。原名“魁星阁”,供奉魁星。后来因“三级拜圣阁”,俗称“三塔”。久而久之,人们只称它为“三塔”,忘记了“魁星”的原名。

相传,朱颖修亭子是为了借用眼前的地方,把自己的思念送给家人。所以项目完成后,每次重阳节,我们一定会尽快爬上山顶,看看金陵,看看姚思。

历经370多年的风雨和战乱,“三台阁”几经倒塌。乾隆三十七年(1772)、道光十二年(1832)重修,拨旱地25亩。但同治五年(1866),三台阁毁于战乱之祸,辛亥革命后才得以修复。民国十三年(1924),甘肃巡抚陆洪涛为谋取私利,私自下令拆毁三台亭。解放后,1984年,政府重修三亭,重现旧景。

兰州金田道观

苏庄王朱颖擅长道教。到兰两年后(文健二年——1400),建“金田道观”。当时,该遗址位于李三市西部。这里有唐代的云峰寺,宋代的九阳,西方五行属金,故名“金田道观”。在修建之初,苏庄王看到这一带依山傍水,宛若仙女舞袖,便将城西的一座城门命名为袖川门(有“高栏袖川门外金田道观”碑文为证),这里并不完全是七里河西津东路工人文化宫的所在地。永乐四年(1406)工程竣工时,人们从谭磊河新桥旁的山门进入寺庙。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是谭磊庙会,非常热闹。

金田道观的建成,也是因为一个关于他失踪之谜的故事。

明惠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于1398年即位,年号“文健”。他即位后,削封诸侯,打压地方君王坐上王位。燕王朱迪以在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南之战”。明朝文健四年(1420),经过四年的战争,朱迪入侵南京,夺取了明政权,惠帝神秘失踪。传说文健逃到了兰州。当时,苏庄王正在修建金田寺,所以他让文健藏在里面。有人认为“金”是西方,“天”是指世界。金田道观的名字是为了隐藏天子西行的意思。

当时有个著名的道士叫孙碧云,名字叫“玄虚子”。十三岁时,孙到太华山修行。遇到张三丰,被教道教,后被派驻武当山。精通武当内家拳。洪武入京时,受到朱元璋的称赞,明成祖在北京为他修建了万寿宫。他可能藏在甘肃的谣言也传到了朱迪。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给主持兰州金田道观道场的孙碧云写信,暗中打听建文帝的消息。苏庄王以前见过孙。为了迎接孙碧云,苏王还修建了桥和,因此得名河。苏王孙碧云“金田道观环市迎民,多言”。孙在兰州呆了两年,没有得到建文帝的任何消息,便回到了太华山。

金田道观落成,占地54亩,庙宇高耸,回廊蜿蜒,是甘肃最大的道观。当时,金田道观以唐代的槐树、壁画、牡丹闻名于世。金天寺有36位汤怀,被称为“三十六雷将”。如今,汤怀植物仅剩三株,其中最高的一株高20余米,胸径近3米,也是兰州第一株受保护的古树。还有3棵明清柏树,树龄都在120以上。

原来,金田道观回廊绘有文健时期的壁画,故宫老先生的画,以及兰州著名的牡丹池。相传这里的牡丹来自唐朝的长安城,有些甚至是杨玉环的手栽。谣言总是充满了想象。不幸的是,那天我到处都去了,除了看到汤怀和柏青,其他一切都消失了。在画廊大厅看到了间接持牌画廊和“奇石店”。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月,林则徐被贬新疆,在兰州住了八天。有一天,他游览金田道观,在斗姆宫题了一副对联:“万物无心,各色人等载恩情遍天下:禀赋有方,各民族和睦相处。”现在不知道在哪里。

1956,金田道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所幸的是,原第二清殿西廊有十余块明清石碑,是城建时被人搬到这里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从苏宫“戒苑”搬来的“碧血碑”(下文将提到“碧血碑”的故事),还有清末陕甘总督左为文天祥《宋正琦》所作的题词。

兰州白衣寺塔

兰州百益寺创建于崇祯四年(1631),在苏朝最后一个国王朱知书的统治下。当时刚建庙的时候,往往是皇帝给它起个名字。大概崇祯忙着应对清军的推进,没心情顾及甘肃第一寺的名号。当时叫“白庙”,庙里供奉着白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