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史故事选243。司马燕享受着他作为皇帝的成功。
据《晋书》记载,长子学识渊博,足智多谋,曾在朝鲜担任多个官职。但是,史书并没有记载他做出了哪些贡献。
司马燕有八个弟弟,哥哥是司马友,他是一个女同胞。司马攸从小聪明孝顺,祖父司马懿、叔父司马师都很喜欢他。因为司马师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司马昭就收养了司马攸为弟弟的继承人,从而继承了司马师的爵位。
司马师很爱司马攸,视他为己出,整天陪在他身边,出门打仗也带在身边。三岁时,他被命名为长乐侯婷。司马师死后,年仅十岁的司马攸悲痛万分。他天天哭,吃不下饭,嗓子都沙哑了。人们都被他的孝顺感动了。之后,司马攸悉心侍奉后母杨,以孝顺著称。
司马昭天生喜欢自己的儿子,经常跟人说他将来要把天下传给司马攸。听到这些,有些人称赞司马昭的善良,有些人称赞他对哥哥的深情,而有些人不相信他。司马燕听到这些后非常不高兴。他不愿意让皇位落入弟弟手中,所以司马燕秘密四处活动,拉拢大臣,制造舆论,试图改变父亲的想法。
公元264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建立了晋国。司马昭得到风声,说他会如约立司马攸为太子。司马攸十八岁了。他熟读经典,善写文章,善骑射,在军中多年。他文武双全,慷慨贤惠,声望很高。《晋书》评价司马攸是天下楷模,他的才华和声望都高于司马燕。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会继承王位。
这时,司马燕秘密做的工作开始发挥作用了。大臣何增等人对司马昭说:“司马燕聪明过人,又有神武的才能。特别是他有眼光,头发拖地,胳膊齐膝。这不是大臣的样子,是天子的相!”
对于司马昭,魏帝的心腹大臣贾充也是支持司马燕的,说司马燕宽厚仁慈,有些人有君主之德,应该继承皇位,尤其是设立官职,这是祖上定下的制度,不能打破。
听了大臣们的话,这是天意和祖先的制度,所以司马昭是“虚心可教的”。因此,司马昭违背了自己的诺言,立司马燕为王储,并明确了他的王位继承人的地位。
三个月后,司马昭去世,司马燕自然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和头衔。那一年,司马燕废了魏称帝,史称金武帝。
何曾、贾充等一批大臣多次建言,坚决支持司马燕上台。当然,其中有司马燕秘密活动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他们已经摸清了司马昭的真实想法。《晋书》明确指出他们“能察其旨”,了解的真实思想。
实际上,司马昭鼓吹司马幼要继承,不过是作秀罢了。事实上,他想让司马燕接手。虽然两人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在继承上却大相径庭。如果司马攸继位,其弟司马师传位,只有司马燕接班,也就是他自己。在权力面前,兄弟情只能往后靠。
司马攸确实表现出了仁和孝。他对父亲食言,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相反,司马昭死后,司马攸伤心欲绝,几天都进不去。他哭了一整天,也没有人劝他吃饭,所以他虚弱得站不起来。他的生母王元吉听说这件事后很着急。她亲自去安慰他,逼他吃饭。司马攸不忍心让母亲伤心,勉强开始吃饭。司马攸的孝道再次被人们广为称道。
事实上,司马昭非常喜欢司马攸,但他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权力。所以,司马昭临死前强迫继承王位的司马燕对天发誓,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弟弟。他们的母亲王元吉总是关心她的儿子。司马燕也是一个慷慨的皇帝,而不是暴君。由于这些原因,司马攸在后来的日子里过得还算不错。
司马燕称帝后,封司马攸为齐王,封他为大将军,掌管军务,委以重任。司马攸毫无怨言,尽职尽责地辅佐弟弟。这两兄弟曾经非常和睦。然而,司马燕始终有一个心病,那就是司马攸太受欢迎了。
司马攸曾经带领过一个几千人的队伍。他被调走,这几千人就跟着他,不离不弃。司马燕登基后不久,就生了一场重病,生命垂危。群臣商议,准备支持司马攸继位。幸运的是,司马燕很好,这件事被遗忘了。
司马攸是如此受欢迎,司马燕总是感到不安。所以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傻子,却坚持建立自己的官职和高高在上的制度,不敢废太子,生怕司马攸趁机登基。
母亲王元吉死后,司马燕开始限制司马攸的权力。司马燕担心他死后大臣们会支持司马攸继位,于是命令司马攸回到齐国的封地,不准留在北京。司马攸要求辞去一切职务,只守母坟,未获允许。
司马燕的决定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大臣们纷纷写信抗议。然而,大臣们越反对,司马燕就越坚决,因为司马攸留在北京对这个愚蠢的儿子的王位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为此,司马燕毫不犹豫地免除了一些重要官员的职务或监禁。司马你没有野心。他感到怨恨和沮丧。途中吐血而亡,时年三十六岁。
听说司马攸死了,司马燕大哭起来,非常悲伤。他知道他的弟弟是无辜的,但为了王位和权力,他不得不这样做。据《晋书》记载,看到司马燕如此悲伤,他的心腹冯衡劝他说:“齐王虽然言过其实,但他赢得了世人的心。现在他死了,是国家之福。陛下伤心什么?”司马燕点点头,说是的,所以他不哭了。
司马燕不是一个坏皇帝,但他只是过于重视皇位的权力,他的人性有点扭曲。司马燕非常想做一些事情。他称帝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巩固统治,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而消灭东吴,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不幸的是,在后期,司马燕变得昏庸,特别是大兴的奢靡之风,毁了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