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奏折的格式

详情如下:

1,纸

纪念纸多为榜纸、底纸、褶纸,统称为普通纸,均为竹纸。那时候宣纸贵,我写不起,玩不起,也没有那么多宣纸可用。

2、纪念馆的规模

纪念馆高度一般为22cm,横向宽度为10cm;。还有一个小小的秘密褶皱,只有14cm高,7cm宽。

3.字格式

每张图有六条线,左右的图叫扣或开口。每次扣12行,每行20个字,低位字是平格,实际写了18个字,剩下两个字用于抬头。

奏折是重要的公文之一,又称折子、帖或折。最早在清朝顺治年间使用,后被广泛使用,至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持续了两百多年,直到清朝被废除。

扩展数据:

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会外泄,清廷制定了一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

1,写手必须亲自写,一般不允许其他人代写。写完之后,他不得传播,否则会受到惩罚。

2.皮盒是宫中制作,配有锁和钥匙,送给奏事的官员,专门用来存放和传递奏章。

3.巡抚以上官员的折子要送到大内清门,交给内务府表现,直接送到御前,不像爵位簿交给总政司;一般官员的折子,也发给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由他们代发,代发的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看完,做了个批注,存折按原渠道退回来了。

百度百科-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