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河北村民家中发现一份上谕,内容偏离明史。

有人说,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我们所研究和阅读的史书和史记,并不能还原历史的全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一直在积极推动考古行业。

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明朝时都会参考官方文献《明史》。

《明史》是中国古代政府编纂的最后一部历史记录。这本书保留了大量关于明朝文化面貌、社会状况和政治军事方面的史料。

4月2065438日,河北省青县文保部门在当地一名叫姚的村民家中,发现了一份保存完好的圣旨。

理论上,找到圣旨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但拿到圣旨后,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始怀疑,因为圣旨中记载的事件与《明史》一书中记载的大相径庭。

那么这份圣旨到底记载了什么呢?

很多时候,考古研究可以弥补实际的误差。例如,著名的陈胜起义和光武起义被考古推翻。

据《史记》记载,光武、陈胜造反,是因为他们两人要去服徭役。然而,当时下了好几天大雨,他们没能按时到达。因为这个罪行,他们将要被处死,所以他们被迫反抗。

但后人在考古中发现了这种说法的不准确性。多年前,专家从湖北秦墓中发掘出《睡虎地秦墓竹简》,其中详细记录了秦朝的法律法规。

竹简表明,当出现因天气原因而迟到的情况时,徭役只需交一些钱,不会出现史书记载的处决。同样,明史中的记载与河北发现的诏令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在讲明史和圣旨的冲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孙兴祖。

热爱历史的朋友对朱元璋的家史并不陌生。朱元璋和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

同样,朱元璋的成功也离不开身边的武将大臣。提到朱元璋的亲信,我们可以想到刘伯温、常遇春、徐达。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在当大英雄的时候,还亲自封了很多低调的武将,拥有超强的作战能力,其中就有排名21的孙兴祖。

明代有句话,“孙兴祖,英雄。从太祖渡河,你就是首都的先锋。打龙江,动统军元帅。徐达对他评价很高。”

从这个记载可以知道,很小的时候,孙兴祖就开始跟随朱元璋,在战场上的表现非常勇猛。26岁成为全军元帅,跟随明军南征北战,指挥多次战斗,受到徐达的高度重视。

毫不夸张地说,徐达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作为徐达的左膀右臂,孙兴祖在朝廷的分量自然是丰厚的。

虽然孙兴祖的能力很强,但是他很低调,也正因为如此,徐达多次委以重任。

可以说,孙星祖能成为大明星,离不开徐达的提拔。

孙兴祖当然没有辜负徐达和朱元璋的期望。当朱元璋和陈友谅正在争夺阳湖的时候,朱元璋向孙兴祖发出了一道命令。他说担心两军交战时张士诚会攻打海陵,所以想让孙兴祖驻守。

孙兴祖闻讯,率数千兵马与张士诚展开对峙,成功阻挡了张士诚等三万余人的进攻。

洪武元年,徐达开始北伐。攻占北京后,他们掉头开始进攻西域。由于徐达等人早已西迁,北京出现了空寂的局面。

忧心忡忡的朱元璋立即向徐达下达命令,要他注意防守,谨防援军乘虚进京。但徐答曰:“北平有孙为都督,不必忧虑。”。

得到这个答复后,朱元璋放心了。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孙兴祖的能力也是非常肯定的。

《明史》之所以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渲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孙兴祖的辉煌,是因为《明史》中记载,洪武三年,孙兴祖与徐达出征,战死。他死的时候,朱元璋觉得很惋惜,就专门封他为燕山侯,效忠他,享用通州的常遇春殿。

因为这段历史在《明史》中有记载,所以多数人认为孙兴祖早在洪武初年就已经去世。

但是,2014,这件事有了转机。2014河北省青县文保部门在六合镇庄子村一名叫姚的村民家中,发现一份保存完好的明代圣旨。

诰信是古代皇帝用来向官员赠送礼物的特殊文件。明代的诰信,一般都是写在一种非常昂贵的丝织品上。

专利书是卷轴的形式,按照官方等级分为五种颜色。姚家保存的专利书长150厘米,宽40厘米,颜色为黄白相间,轴头为犀牛角。

这本专利书前半部分主要记录了姚氏始祖孙兴祖的出生地,元末官职,以及他是如何带兵造反,加入朱元璋的。

《专利书》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孙兴祖25年的生涯和他的军旅生涯,时间地点比清朝编纂的《明史》还要详细。

据明史记载,孙兴祖死于洪武三年,但姚家人提供的专利书显示,孙兴祖不仅没有死于洪武三年,还在洪武招募了沙漠黑龙江五年。

洪武八年,招大石崖,洪武十三年,任燕山右护。洪武二十三年,招降独山宁夏,归之。他死于过度劳累。他死时56岁。

这个在专利书上的记载和明史上的记载大相径庭,让孙兴祖的寿命缩短了21年!实在无法接受。

然后往下看,这份专利书的后半部分记录了孙兴祖的后代及其家族在洪武、永乐、宣德、弘治年间的官职。

除了孙兴祖及其后代的生活状况,孙兴祖的第二十个孙子。退休干部姚恩专也说,姚家先民曾流传一个传说,说孙兴祖为姐夫从军,姐夫姓孙,自己姓姚,参军时改姓,后人又改回了姓。

除此之外,姚家还流传着另一个传说。孙兴祖的后代孙胜在拜见明成祖朱迪时,提出改姓。

皇帝还跟他开玩笑说,赖尧并不富裕,所以从第三祖开始,姚家人的生活还算过得去,但也不算特别富裕。

但这个传说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考证。从这份专利书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至少在明朝,孙兴祖的后人过着特别富裕的生活。

从明朝初年到今天,这份圣旨被姚氏家族完好的保存了六百多年,可见姚氏家族对圣旨的重视。

相比明史,姚氏家族提供的诰信显然更可信,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

在第一种情况下,明朝的历史有错误,但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专家发现明朝人自己记录的明太祖的记录也是这样记录的。

按理说,一份明太祖的记录就是当时历史的记录,不应该出现如此低级荒谬的错误,所以专家们更倾向于另一种可能。

众所周知,几乎每个朝代的历史都是由下一个战胜的朝代记录下来的,所以明朝灭亡后,记录明朝历史的是清朝。

《明史》的编纂时间是90多年,直到乾隆四年才真正完成《明史》。虽然清人花了很大力气来构建这部史书,但这部史书还是有很多错误。

专家认为,很可能是清朝人故意修改了明太祖的记录,以掩盖一些他们不想让后代知道的事情。

而且在撰写明史的时候,清政府选择了更有利的说法,造成了这样的乌龙局面,也让这部史书充满了争议。

这份圣旨详细记录了孙兴祖生前的远征。他守护的大石崖就是今天的吉林省,燕山是北京的象征。可见,孙兴祖应该是被朱元璋发配到中国北方的。

从圣旨中提到的几件事可以看出,孙兴祖后来的功绩也是在东北建立起来的,东北自英国沦陷后成为女真族发展繁衍的地方。

直到清军入关,东北一直是女真族的大本营。即使是明朝后期,朝鲜联合进攻东北,这块土地也没有完全收复。

清朝的祖先一直在东北游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朱元璋派来的孙兴祖。孙兴祖在这里与女真打了几次仗,这些仗大多以孙兴祖的胜利而告终。所以朱元璋才如此看重他,提拔他为大官。

仔细阅读《明史》可以发现,《明史》的错误不止一处。比如鲁王朱彝海之死,就造成了记载偏差。

朱义海在明史上是被郑成功杀死的,但专家发现朱义海的死与郑成功没有直接关系。在朱义海去世之前,郑成功已经去世,朱义海也因病去世。

如果不是姚家,这份圣旨早就完整的保存下来了,孙兴祖的功绩恐怕早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但天道酬勤,善恶终有报,刻意隐瞒历史的人终将被后人发现。

当然,清人在写明史的时候,还犯了很多其他的“错误”。比如清朝入关谋反,就美化自己,说是要帮大王打李自成。这其中的荒谬不言而喻。

但无论他们怎么隐瞒,真相都掩盖不了。正因为如此,清朝统治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同样的,前段时间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友情也是爆遍了网络。据史书记载,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是政敌,两人从未打过交道。还有资料说他们因为一个男人反目成仇。

但出土文物中的文字,说明他们的友谊相当牢固。也许对于公主来说,和上官婉儿打马球才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时候。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告诫后人,写史书一定要真正做到,不能按照个人喜好去改变历史,不能因为怕权而掩盖当权者的错误。但显然,很多历史学家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

为了给前人还原真相和正义,我们也应该以更加严谨的态度记录当代历史,通过各种渠道尽力还原当年事件的全貌,推翻那些误导性的史料。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记录历史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以史为鉴,不能盲目相信。

睡虎地秦墓竹简

河北青县发现一枚百年明代官印。

明史

明太祖的记录

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