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岛旅游开发

秦之道遗址及沿线古城遗址,对于研究北秦汉历史,尤其是匈奴的战争、交通、交往、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的人文和历史信息价值。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前面。当地旅游局官员表示,从旅游价值的角度来看,秦之岛属于垄断性旅游资源。“秦之道是2000多年前唯一有历史记载的海内外大道。也是世界上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它具有世界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垄断性。”

据《史记》记载,秦直路的三大特点是:“山陡谷直”。如果开发成旅游线路,会更加一目了然,重现历史原貌。同时,秦致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独一无二的。秦之道有秦汉以来中原农耕历史文化的线路,也有匈奴游牧历史文化的线路,旅游潜力巨大。秦之道遗址的内容、层次和独特性决定了其作为文化产业品牌的价值。在这方面,秦之道是不可替代的。秦之道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资源。

有研究者说,文化只有植根于市场,才能不断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琴之岛的保护规划和未来发展空间如何?为此,北工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戴剑博士认为,秦致路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必须远离秦致路原址。古代文明的发生、成长和积累,以及重大历史时刻和事件的见证,促成了文化的影响力。既要保证遗址的保护,又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两者成为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使保护与发展最终达到合理结合。秦之道的起点——甘泉宫那里是秦汉时期云阳县的甘泉山,因泉水甘甜而得名。秦时的广林宫和汉时的甘泉宫是秦汉帝王的避暑胜地。每年夏秋之际,秦汉时期的国王经常到甘泉宫避暑,处理军政事务,使甘泉宫成为京都除咸阳(秦)、长安(汉)之外的又一政治军事中心。所以自秦赵浩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尚军建立以来,就有了一条从甘泉宫沿子午岭北上,连接京都与郡县的通道。

秦汉时期的直路之所以在子午岭上运行,与其山体结构和土质密切相关。子午岭的主脉和众多分支,像手掌和手指一样,在陕北高原呈南北向垂直走向,具有主脉和分支连续、大体平行、山体平坦、化石构造风化等特点,为选线和筑路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古甘泉山现在叫华夷峪。华夷邑(□ =山+幽)往南约7公里,有梁武帝(梁)的村落。秦汉砖瓦遍地,发现宫城遗址。场地内有两个高大的土平台。东土台残高16米,底围225米,称“王牧台”。西土台残高15米,底围200米,称“承台”。在王牧台地的东北面有一个略低的台地,叫做马良台地。《圣黄府图》和《韩曙》中均有记载,田童台地建于甘泉,其承水台地可能是田童台地或铜陵台地的遗迹。瞭望塔下有一个高度超过1米的石鼓。在石鼓旁边,有一尊造型古朴的汉代石雕,形似“卧猪”和“卧牛”。人们认为这些高大的土台是部队出征前宣誓祭祀的地方。

秦致路出甘泉宫北门,经英烈山东侧一缓坡到达华夷□ (□ =山+碧),攀上梁王望南。直的趋势依然清晰可见。由于甘泉山比甘泉宫城高出约500米,甘泉山的雨水常年流入秦致路路基南侧,导致这条笔直的路基被冲刷成一条残留宽度约20米的深沟。

从英烈山向北直行,穿过马槽梁,先往昊华一□ (□ =山+你)西侧走几十米,再向东北拐一个大弯到昊华一□ (□ =山+你)后面的鬼门关。也就是直路是从甘泉山边折起来的。鬼门关以前是个小山头,直通槽里。鬼门关以北是蒿湾,是一个残宽30多米的山脊。离蒿湾北行方向不远,就是旁边那条长长的缓坡,叫“牛飞坡”。向北,经蝎掌至旬邑县七里川,下至坡底。

旬邑县蝎子掌与旬邑县(原昌邑县)石门关南侧庙沟口相对。过七里川,沿庙沟缓坡向北,约4公里到石门关。石门关是一个天然的崖口,东西峭壁耸立于壁上,高达一两百米。西崖下有两座天然拱形石门,可能与石门的名称有关。石门口宽200多米,直通石门向北。

从石门关西侧沿子午岭主干线向北,经碾子园、卧牛石、大店等地至马栏河(又称三水河)。这一段山统称为“枫树梁”(又名枫树梁)。夏风梁过马栏河,过杨家胡同梁,到甘肃省正宁县刘家店子林场。刘家店子往西几里,有个古迹叫“二女冢”。据甘龙《苟邑县志》记载,秦始皇长子傅肃赴尚军蒙恬屯军视察时,战死,葬于此处。至今墓体高大,墓周围随处可见秦汉砖。

刘家店子位于秦岭主脊,向北至黑马(马)湾。笔直的遗迹宽度超过30米。再往北到雕岭关,缺口有30-40米宽。在雕岭关以南65,438+0,600-2000米的山脊上,当地人称之为“四十亩梯田”,65,438+0,986年发现了一处秦代兵站大遗址,已被命名为秦代一号兵站遗址[65,438+0]。

从吊岭关北行到黄陵县蒿店。

从直道北上至聚源关的吊岭关、艾蒿、五里墩、聚源关等地名,均位于子午岭主岭,直道路基宽三四十米。康熙的《漳州实录》记载,这条路清朝时还在使用。甘龙的《正宁县志》记载:“此路——至康庄,整修必致车辙。在明朝,商人通过这种贸易,因为它可以直接到达尹霞。今池塘荒废,通途化为蝎。”

从子午岭到聚源关,东北方向有一条岔路,名叫“吴燕玲”,又名“古道岭”。笔直的道路从古道岭向东北方向弯曲。据富县文化馆干部陈耀邦介绍,地名普查时,在古道岭以北槐树庄西侧山上下约3里处,有一个叫“白马岗”的地方。清嘉庆年间所立“洪诗庙修缮序”碑文,亦称“西至白马岗”。白马驿,一个传世地名,大概是汉代聚源关与陆贽县(今富县直罗镇)之间的驿站。汉代的“陆贽郡”位于子午岭主脉的东侧,表明因靠近直道而得名的县衙不会离直道太远。也就是说,从直路到聚源关,顺着东北方向的支路,进入濠州西部边境。

从聚源关沿着子午岭西侧向北,还有一条古道,也就是前一种观点认定的直路。后一种观点认为,子午岭西侧的古道路基非常狭窄,宋代遗迹较多,应该是北宋与西夏长期斗争中修建的军事通道。据调查,子午岭东侧直线路基一般宽30-40米,比子午岭西侧古道路基宽1-3倍。因此,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的判断,直路是沿着子午岭东侧的一些分支向北,而不是从子午岭西侧经吴起、定边绕一个大弯。

保存完好的富县直道遗址清代康熙《漳州志》记载:“漳州西百余里有圣人。”古人称皇帝为“圣人”,少数民族称道为“条”。“圣人篇”是皇帝修建和使用的道路。所以《漳州实录》的编纂者在注释中“疑是(开悟者)”。

从富县槐树庄西侧白马驿上梁,有许多沟形缺口(隘口),古削如斧,路线走向十分清晰。上梁北上后,经过白家店、大麦秸、芦茅坪、蚂蝗沟、后上元(院)、党家渠、水磨坪、八卦庙百余里。有许多“直路”路基遗迹,都有30米到50米宽,规模宏伟。

在富县张家湾乡大麦秸秆村,村民周在1958直线路基取土时,挖出一把残重8斤的古铁锹,可惜当“废铁”卖了。该村村民何还在直路旁挖出一块长35cm× 35cm× 5cm的秦汉方砖,至今仍收藏在家中。据张家湾乡原乡长张德才介绍,几年前村里出土了一个古铜壶,好像是秦汉时期的军壶。

在蚂蝗沟附近的山上,有一个隘口(直梁挖成的槽形道路,全宽约50米),与路梁上的几个隘口相对,蔚为奇观。

保存最完好的直路遗存是张家湾乡后上元(院落)至王火楼的路基。这座山叫“车路梁”。蓝宜公路175公里处五里铺山至王豁楼约8公里,路基剩余宽度在30米至45米之间。几道的宽度都在50米左右。旺火楼附近的马路宽约60米,可能是邮局所在地。这8公里的路段没有一棵大树,只有20厘米高的茅草和艾蒿。路基宽阔平坦,直线型,曲率半径大,最大坡度在10%以下。山上稍微改善一下,汽车就可以通过了。旺火楼向北是下坡,宽度一样,但是很多路基被山川冲走了。

从王火楼到水磨坪、八卦庙,黄陵县文化局副局长曹兰参观了60年代初的“直路”一段。他说:这条直路两边几十里的人很少,路基都保留下来了。水磨坪附近有座庙叫“王昌寺”,位置叫和尚院。据北宋碑文记载,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奉命率部沿直路北上。途经直罗县(汉直路县)王昌寺时,因病到寺里烧香求药。说明唐初直路仍可使用,称为“圣道”。

曹兰还说,八卦庙附近有一个“剁兵村”。至今仍有许多小石碑露在地上,碑文被风雨弄得模糊不清。但在陪葬部分也能看到“刑”“之”“墓”等字样。据当地人说,这是修直路时,一些试图逃跑的军人和民工被斩首的地方。下葬的时候,随便挑一块石头,刻上我的名字和我所犯下的惩罚,站在墓前。

甘泉县洛河上的“麻生桥”自富县八卦庙沿子午岭支向东北,至富县、志丹、甘泉三县交界处的墩梁。从墩梁向北,到巡杭铺、赵家畔、万学,从高山轿子下山到安家沟村,过洛河“麻生桥”,到甘泉县桥镇乡方家河村。洛河河床很宽,是一条跨越直路的大河,需要建桥。这座桥已经被毁,但漯河北侧的“引桥”还在。引桥高出地面20多米,夯土层清晰可见,厚度为10 cm至12 cm。桥头引道面剩余宽度30多米,类似于山梁上笔直的路基。洛河南侧地势平坦,引桥已被冲毁。但站在洛河北侧的引桥上,可以看到洛河南侧山梁上“直路”的走向,像一条巨蟒直奔引桥而来,一眼就能确定洛河上“麻生桥”的位置。这座桥名叫“麻生”,指的是秦始皇的战车和战马。

据甘泉县文物草稿记载,方家河村民张于1947年春在圣马桥引桥附近耕地时,挖出一个铁夯。它的底部很厚,呈圆形,高23厘米,直径33厘米,上面有一个穿孔的把手,应该是当时用来夯实引桥的。

从引桥上山,笔直的路基已经变成了农田,但透过“削山”一侧的切墙,可以清晰地看到笔直路基的走向、路基宽度、坡度、曲率。路基剩余宽度30米至45米,坡度7%,转弯半径不小于40米。路线呈南北走向,指向志丹县“安条林场”。

志丹县的“圣人篇”在甘泉县与志丹县交界处附近,“云山寺”建于明代。殿内——石碑《云山殿的故事》说云山殿“东有圣人”。《保安县志》和《漳州县志》都记载了保安县(今志丹县)东约70里的“圣人笔记”。据《庆阳县志》记载:“秦之道俗名圣文。秦为天子所圣,故名。”由于贤者条贯穿志丹县东部边境,沿途以“条”命名的村落比比皆是,安条、杨条、李窑、河子、周条、柳条、新胜条、焦泥条等,都是直路旁的居民区。

在安条林场和土门之间,有很多路基遗迹。牛棚格(土+人工)直路基宽40米,草盘地区残留路基宽30米。志丹县城东35公里处的土门是一个关隘,其东、西崖壁宽50m,与富县车路梁上的关隘相等。当已知直路的标准宽度为50米时。

“贤者条”从图们向北,经新角岘、大庄科、白羊湾、花园庙等地至新胜条,路基宽45米。再往北,李条、河条、周条、柳条路基残留宽度超过30米。再往北,乡民政干事田茂春拿出一面直径为14.4厘米的汉代铜镜,说是村民侯胜全在1983修建简易公路时,在村前挖出的。据文物管理部门介绍,直路沿线出土的秦半良币、汉武铸币、汉铜镜等有很多,都是秦汉时期出入直路的士兵留下的。

“圣人篇”到达后石乡后,转向东北,经过胶泥篇、刘辩、陆川等安塞县境内。安塞县镰刀湾地区也有明显的古道痕迹。

根据读史书的记载,志丹县“圣人篇”所经过的山梁叫“艾蒿岭”,是子午岭的别称。因此,秦致路南起淳化县甘泉宫遗址,北至志丹县和安塞县交界处,均属子午岭山系范围。以秦文化为主体的秦之道文化产业示范园整体建设已初具规模,并于2009年国庆期间投入运营。该园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汉台镇,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总投资10亿元。分为入口引导区、草原文化主题区、秦之道文化主题区、秦文化主题区、文化产业动漫数字产业制作区五个区域。工业示范园主园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深入挖掘各国民间轶事、建筑特色和文化风貌,结合现代文化产业园的需求,既满足人们对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需求,又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园区分为三期,一期为路文化基地,二期为草原特色文化基地,三期为中原文化基地。一期工程于2007年6月8日开工建设,主要以秦之道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分为古代战车模拟体验、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文化、蒙元文化展示、秦始皇阅兵及礼仪展示、秦七国风俗展示、秦都文化展示。

为公园成为秦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特色旅游精品景区、中国西部影视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艺术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旅游基地奠定了基础。此外,在短时间内,公园将与成吉思汗陵、响沙湾等景区对接,共同打造内蒙古西部黄金文化旅游体系。

8月5日,2010,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在东胜秦之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考察。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兰,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王兵,高占生陪同。孙志军先后参观了秦致路文化产业示范园的甘泉宫会馆、九原县城楼、模拟秦致路等地,听取了详细介绍。秦之道文化产业示范园位于汉台镇,占地10平方公里,总投资10亿元。它将分三个阶段建造。该景区是国内外唯一以秦之道文化为主题,以秦汉边塞文化和匈奴故土文化为特色的景区。园区总体布局为“一路两层三区”,一层模拟秦致路,二层为甘泉宫殿、九原县塔,三区为秦汉边塞文化区、匈奴故里文化区、知止演艺广场区。

考察中,孙志军表示,秦之道文化产业示范园定位准确,发展前景良好。孙志军指出,东胜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秦之道文化产业示范园是朝阳产业。同时,企业要注意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产业链的延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市、区两级相关部门要重视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优惠政策,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