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历史、文化、地理、经济、人口、商业、教育等。静宁县。
该县汉代属季承县、阿阳县,宋代属德顺军、甘龙县。元代起,德顺府改为静宁府,民国二年(1913)静宁府改为县。静宁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它位于静宁郡。继宋金“静里斋”一词之后,取宁静安详之意,表达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静宁是古史。据专家考证,历史上季承曾三次迁居,最早的季承古城在静宁。遗址位于静宁县南部支坪乡和李店乡交界处的和五芳河两村之间(兰州大学冯教授《甘肃地理概论》)。之后从汉、三国、西晋、十六国废弃到北魏,恢复到北方周宇文化的季承县(唐开元二十二年,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繁衍,相传开始绘八卦。文明的开创者伏,炼石补天的女娲,都诞生在这里。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攻戎,灭国十二年,开千里。秦国的势力到达郡境,秦长城经过郡境西北,正式纳入秦国版图。周赧王三十六年,秦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陇西县设在秦,县域属之。季承郡的建立时间没有记载,但根据对古城出土文物的研究,该城的建造时间不迟于战国时期。作为郡,只出现在西汉初期。西汉时,在今天的静宁县设立季承县和阿阳县。季承在南部,治所在静宁县治平乡六合村东南约半公里处。阿阳在北部,它位于静宁县南部附近。此后,季承县在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北魏时期被废弃,在北周时期得到恢复。历经隋朝和初唐,唐玄宗二十二年(734年)。因为周琴大地震,钦州的州政从上托(今属水)迁到了秦镜县的北部,季承县的行政也从静宁县迁到了秦镜县。汉唐时期,静宁(即当时的阿阳、季承两县)的兴衰,加上整个西北的局势,就成了静宁郡。
一个。一方面,民族纷争,战乱频仍,西汉的匈奴,东汉的羌人,十六国的“五湖”,隋唐的吐蕃,先后在西北地区与中原王朝争夺,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随着中原王朝国力的强大,边疆各族人民的和谐交往,中西陆路交通的畅通,经济文化经历了一个相对发展的时期。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中线从长安向西,经甘肃泾川、平凉、定西,经兰州,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南线从长安向西南经甘肃临洮、临夏至青海,再从青海边渡口至河西至敦煌。静宁县地处“丝绸之路”东段中线,经济文化发展受丝绸之路沿线商旅影响较大。太平兴国第四年(979年)宋太宗出兵北伐,消灭了太原的北汉政权,统一了北方。而地处陕甘北部边陲的西夏政权,与宋朝南北对峙,始终是宋朝在北方的敌人。地处边陲的静宁,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第四年(1011),魏主曹魏在龙山外的笼干川修建甘龙城(今隆德县),作为抵御西夏的军事要塞。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在石楠市(即唐南市)设立靖边村。仁宗三年(1043),靖远道和平使王以山外(指今六盘山)通边、靖边、隆德、德胜四村为德顺军,以城为军治。哲宗元佑八年(1093),在外地宝(今静宁县)设甘龙郡,将德顺军移至甘龙郡,军县同城统治。明洪武三年(1370),庄浪被降为一县,与隆德县一起划归静宁府。嘉靖三十八年(1559),平凉府、直隶、隆德县、静宁府庄浪县。清顺治五年(1648),平凉府,直隶,庄浪县,后为静宁县。康熙三年(1664),撤销原明远马庙,安定监狱六营之地并入静宁府。雍正六年(1728),因通渭地震,县迁至安定监狱,后安定监狱又转通渭县。当时静宁州下有两方十二里。第二个广场是富民广场和杨民广场;十二里是泰安、乐园、尊角、仁和、义和、通化、广成、秦农、五本、政、公安、改名李。民国二年(1913),静宁府改为县,县分为五区,辖123个村,梨树属靖远路。民国十五年(1936),隶属甘肃省第二行政督察署。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保甲制,全县分6区294保。1940撤销地区,改为18乡镇,164保险公司。1942年,静宁南部8个镇(叶童、张马、梁毅、水落、较汉店、朱家店、宁阳、杜畿)划归庄浪县,庄浪县广营乡、翠云乡部分划归静宁。当时,静宁共有12个镇,105家保险公司,包括城关镇、荣威、仁和、新民、仁当、治平、甘沟、洪寺、高捷、丹疃、翠云、尹平。1935年9月和10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红二方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后经过静宁,毛泽东和一方面军总部在静宁石浦作短暂停留。5438年6月+次年10月,红军长征经过静宁,与前来界石铺会师的部分红军部队会合,进入陕甘根据地。1949年8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进,解放了定西专员公署所属的静宁。65438+5月25日0950放在平凉地区。1958 165438+10月,庄浪县撤并至静宁县。1961年65438+二月与庄浪县分开设置,从此隶属平凉专员公署。2002年,平凉专员公署撤地设市,静宁县隶属平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