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大国崛起的历史构成
再看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的葡萄牙,这个理论还没有中国一个省大。15世纪,一个人口不到10000000的小国,仅仅为了获取香料的简单欲望,就开启了一个真正的大航海时代。他长大了,像一只小船,经历惊涛骇浪,越来越看到矗立在海中央的明亮灯塔,最终成为第一代世界强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繁荣并不是以人口或面积来衡量的,而葡萄牙展现的是它的磅礴勇气和不屈的骄傲。他用自己巨大的勇气和不屈的骄傲向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看中欧的德意志,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经说过,“正是因为贫穷,才需要教育。”在这个普及教育的国家,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诺贝尔奖。难怪德国参谋长毛奇自豪地说:“德国的胜利早就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由此可知,国家总是在发展的,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比不上一个国家悠久的历史,人类的小成就永远比不上一个国家的大辉煌。因此,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人类不朽的香火是国家精神代代相传的支柱,德国正以此获得最后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日本这个东亚岛国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让我们暂且抛开他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收起我们敌视的目光。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这个“小日本”现在正以其强大的国力站在我们面前。他曾经和我们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饱受西方列强无尽的侵略。但面对同样的情况,他们看到的是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否认拜鬼带来的暂时稳定。他们迅速试图强国、改革、变革,并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道理不言而喻。一个始终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造就了今天的辉煌。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中国近代的闭关锁国让我感到悲哀,中国官员的“去中国化”梦想让我感到可笑,中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让我感到可恨。我终于理解了鲁迅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注定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命运。纵观12强国史,不知道拿破仑为凯旋门打下第一块基石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喜悦。我不知道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的勇气。不知道罗斯福总统带领整个美国走过一场血腥硝烟弥漫的世界大战的艰辛。但我知道,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唤醒人民的思想意识。德国的教育,日本的谦虚,法国的独立,相比中国的闭关锁国和保守落后,显然中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输赢。“教育是百年大计的基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似乎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过长期的成败,一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透过表面的华丽现象,我们试着扪心自问,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实际上有多少得到了贯彻?最后真正起作用的有多少?在我们国家,这些只是一些形式和装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自立自强,才能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的尊重。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我们顽强,却缺乏思考和自省;我们有力量,但我们缺乏动力和勇气。就像二战后德国敢于反省和忏悔,最终赢得了全世界的原谅和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跪下忏悔,真正展现了这样一种精神。纪录片的解说词相当不错:勃兰特跪下了,德国站起来了!这样的总统才能永载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大放异彩。那么只有正视历史和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所作所为远不如其他国家,浮夸、虚假政绩、表面繁荣等无用之举,实际上并不能从本质上提升中国的国力。所以,从面积和人口上只能说是大国,从实力和表现上不能说是强国。
回顾500年来世界大国的发展历程,权衡12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有几点显然值得关注:重视科教,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道路,等等。因此,只有重视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强国梦。
我认为《大国崛起》的放映有助于中国后代的努力,有助于中国未来宏伟蓝图的实现。时过境迁,时过境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跻身于崛起的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