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免疫系统?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免疫系统
外国名字
免疫系统
种类
生物
目录
1的基本功能
2组成结构
3人体防线
4操作机构
5影响因素
6抗体产生
7历史演变
8调整措施
折叠和编辑这一段的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反应和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它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协调机体其他系统,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
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入侵的最有效武器。可以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但其功能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造成伤害。
1.识别并清除外来入侵抗原,如病原微生物。这种阻止外界病原体入侵,清除入侵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功能,称为免疫防御。保护人体免受病毒、细菌、污染物和疾病的侵害。
2.识别和消除体内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成分。这种随时发现并消除体内“非我”成分的功能,被称为免疫监视。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和免疫细胞在与病毒的战争中留下的病毒伤亡和尸体,都必须由免疫细胞清除。
3.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保持免疫系统内环境稳定。修复免疫细胞可以修复受损的器官和组织,恢复其原有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不可替代的,但它仍然可能因为持续摄入不健康的食物而失败。
折叠并编辑本段的作文结构
折叠免疫器官
首先,免疫器官
根据分化时间和功能的不同,免疫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前者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地方;后者是T和B淋巴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是免疫反应的主要部分。
骨髓:
骨髓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主要造血器官,也是各种血细胞的重要发源地。骨髓中含有多能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潜能,可以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不同的造血祖细胞,进而分化为不同形态和功能的髓系干细胞和淋巴系干细胞。淋巴干细胞通过胸腺、法氏囊或法氏囊样器官(骨髓)分化为T细胞和B细胞,最终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哺乳动物和人的B细胞在骨髓微环境和激素样物质的作用下发育成成熟的B细胞。
胸腺:
胸腺由网状组织中的胸腺基质细胞(TSC)和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来自结缔组织的胸腺树突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未成熟的胸腺细胞密集分布于胸腺皮质,逐渐迁移至髓质区,经过双阴性细胞和双阳性细胞,最终发育为成熟的单阳性胸腺细胞——T细胞。在这一过程中,分布于皮质、皮质与髓质交界处的巨噬细胞(Mφ)和胸腺树突状细胞在胸腺细胞表面的MHC正选择和负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
1的地方。t细胞分化成熟;
2.免疫调节: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有调节作用;
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二级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地方,也是这些细胞在外来抗原刺激下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部位之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肠淋巴结,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下层的许多散在的淋巴小结和弥散的淋巴组织。这些检查点用于防止毒素和微生物的入侵。研究表明,盲肠和扁桃体中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可以辅助免疫系统运作。
扁桃体
扁桃体对通过鼻子和嘴巴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高度警惕。那些切除了扁桃体的人更容易患链球菌性咽喉炎和霍奇金氏病。这证明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脾脏:
1.T细胞和B细胞的沉积场所;
2.免疫反应发生的地方;
3.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
4.过滤。
淋巴结:
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白细胞的小战场。当因感染而需要战斗时,外来入侵者和免疫细胞聚集在此,淋巴结就会肿大。淋巴结作为全军的排泄系统,肩负着过滤淋巴,带走病毒、细菌等废物的任务。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是血液的四倍。人体有500~600个淋巴结,是一个完整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存在于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中。淋巴结具有以下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地方;
2.免疫反应发生的地方;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1.肠相关淋巴组织:包括佩吉特氏淋巴结(PP)、淋巴小结、上皮淋巴细胞、固有层内扩散的淋巴细胞等。
⑴M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抗原转运细胞。存在于肠道聚集淋巴小结和佩吉特聚集淋巴小结中。
⑵上皮内淋巴细胞:存在于小肠粘膜上皮。大约40%是胸腺依赖性的,60%是胸腺非依赖性的。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粘膜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鼻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和鼻后部的其他淋巴组织。其主要功能是抵御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分布于各叶支气管上皮。主要是B细胞。
盲肠
盲肠可以帮助B细胞的成熟和发育以及抗体(IgA)的产生。它还扮演交通指挥官的角色,产生分子将白细胞导向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可以“通知”白细胞有入侵者进入消化道。盲肠在帮助局部免疫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免疫反应。病原微生物最脆弱的部位是口腔,肠道与口腔相连,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聚集淋巴结是肠黏膜固有层中一种未被包裹的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形成一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肠道的坚固防线。
折叠免疫细胞
先天免疫的组成细胞;吞噬作用;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适应性免疫反应细胞;t细胞;b细胞。
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往往通过血液循环迁移,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比如T细胞定居在皮质下区,B细胞定居在皮质浅层区;具有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亚群也可以选择性地迁移到不同的淋巴组织。
⑵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淋巴器官或组织中反复循环的过程。
其意义在于:
(1)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更加合理,有助于增强全身的免疫功能;
⑵增加与抗原接触的机会,有利于初次或二次免疫应答;
(3)使身体的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一体;
⑷向全身传递免疫信息,有利于免疫细胞的动员和效应细胞的迁移。
淋巴细胞分类:主要包括T细胞和B细胞。
1.b淋巴细胞: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氏囊的淋巴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成熟的B细胞主要位于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结中。b细胞约占外周淋巴细胞总数的20%。其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反应,呈递可溶性抗原。
先天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 T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1细胞、γσT细胞等。
2.功能: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作用,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细胞,能迅速对入侵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也能清除体内受损、老化或扭曲的细胞。
骨髓红细胞和白细胞
骨髓红细胞和白细胞就像免疫系统中的士兵,骨髓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有800万个血细胞死亡,这里产生同样数量的细胞,所以骨髓就像一个制造士兵的工厂。
训练场:胸腺就像训练海军、陆军、空军打赢战争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工厂。胸腺分配T细胞去战斗。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激素。
噬菌细胞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时,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逃逸出来,聚集在病原体所在的位置。在大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食和杀死。如果它们没有被杀死,它们会通过淋巴管到达附近的淋巴结,在那里吞噬细胞会进一步破坏它们。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对人体免疫防御能力有重要作用。一般只有大量毒力强的病原体才能侵入血流等器官而不被完全阻断。但血液、肝脏、脾脏或骨髓中的吞噬细胞会继续吞噬、杀死病原体。
以致病菌为例,吞噬杀菌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与致病菌接触、吞噬致病菌、杀死和破坏致病菌。吞噬细胞内有溶酶体,其中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能杀死细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肪酶能降解细菌。最后,未消化的细菌残渣会被排出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形成吞噬细胞;溶酶体和吞噬细胞融合成吞噬细胞体;溶酶体中的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杀死并消化细菌;细菌残余从细胞中排出。
折叠免疫分子
1.膜分子:TCRBCR;CD分子;粘附分子;MHC分子;细胞因子受体。
2.分泌分子:免疫球蛋白;补充;细胞因子。
球蛋白
1.概念:具有抗体活性或与抗体化学结构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
2.分类:
⑴分泌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症状液中,具有抗体的多种功能。
⑵膜球蛋白:主要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3.功能:
(1)抗原的识别和特异性结合;(2)激活补体;(3)通过胎盘和粘膜;⑷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5.结合Fc受体:IgG、IgA、IgE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①条件作用;②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③介导I型超敏反应。
补充
1.概念:补体是一种具有精密调节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放大系统。它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多种成分。
2.成分:(1)补体固有成分;(2)补体调节蛋白;(3)补体受体。
3.功能:(1)溶菌、溶毒和细胞毒性;(2)调理作用;⑶免疫粘附;(4)炎症介质。
4.激活方式:(1)经典方式;(2) ⑵MBL途径;(3)绕行路线。
细胞分子
1.概念:细胞分子是由免疫原、有丝分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它们是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功能。
2.分类:⑴白细胞介素;(2)趋化因子;⑶肿瘤坏死因子;(4)集落刺激因子;
5.干扰素家族:包括IFN-α、IFN-β、IFN-ε、IFN-ω、IFN-κ、IFN-γ;
(6)其他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
粘附分子
1.概念:粘附分子是许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总称。
分类: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2)整合素家族;(3)选择素家族;(4)粘蛋白样血管地址元件;5.钙粘蛋白家族。。
3.常见粘附分子:如CD4、CD8、CD22、CD28、CTLA-4、ICOS等。
4.功能:(1)淋巴细胞归巢;⑵炎症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⑶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或抑制信号。
折叠免疫组织
皮肤和粘膜
1.物理屏障:由致密的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粘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的功能,可以阻止病原体的入侵。
2.化学屏障:皮肤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如胃酸、唾液等,是抵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生活在皮肤黏膜中的正常菌群通过与病原体竞争或分泌一些杀菌物质来抵抗病原体。
日本商务改善协会(Better Business Bureau)
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毛细血管壁和包裹在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组成的胶质膜构成。其组织结构致密,可阻止血液中的病原体等大分子进入脑组织和脑室,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婴儿的血脑屏障不够完善,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胎盘屏障
它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底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很难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如果在怀孕第三个月内胎盘结构发育不完善,母体中的病原体就有可能通过胎盘侵入胎儿体内,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和病原体一样,可能会通过母体侵入胎儿。所以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要尽量预防感染,尽量不要使用或使用各种副作用大的药物。
折叠并编辑这条人类防线
人体有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它由皮肤和粘膜组成,不仅能阻止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其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具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2.第二道防线
它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自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与生俱来,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免疫)。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阻止病原体入侵身体。
3.第三道防线
它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组成。)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后逐渐建立的获得性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生后产生,只作用于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故称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
折叠编辑本段的操作机制
正常人体体液如血液、组织液、分泌液中含有多种能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B-溶素、吞噬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对病原体的直接杀伤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往往只与其他抗菌因子协同作用。比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如果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性抗体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很快就会发生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
当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首先攻击,将它们吞没在“胃”中,然后通过酶的作用将其破碎成碎片,这些微生物碎片出现在巨噬细胞的表面,成为抗原,说明它们已经吞噬了入侵的病菌,让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知道。
巨噬细胞表面的t细胞和微生物碎片,或者微生物抗原,像原来的锁和钥匙一样,相遇后立即反应。这时巨噬细胞会产生一种淋巴因子物质,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激活T细胞。T细胞一旦“醒来”,立即向整个免疫系统发出“警报”,报告“敌人”入侵的消息。这时候免疫系统会出动一个杀伤T淋巴细胞,它会发出特殊的B淋巴细胞,最后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杀死T淋巴细胞可以找到那些被感染的人体细胞,一旦被发现,就会像杀手一样摧毁这些被感染的细胞,阻止病原微生物的进一步繁殖。
当被感染的细胞被破坏后,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细胞内的病原微生物结合,使其失去致病作用。
通过以上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免疫系统最终保卫了我们的身体。
当第一次感染被抑制时,免疫系统会记录下这种病原微生物的所有过程工具。如果人体再次被相同的病原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如何应对,能够轻松、准确、快速地做出反应,消灭入侵的敌人。
影响折叠编辑本段的因素
现实生活中,当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心情紧张时,人往往容易生病。原因是什么?专家认为,这是动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当动物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时,免疫系统也会功能失调,进而出现各种疑难杂症。
比如副交感神经的正常活动可以促进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胰岛素的分泌。当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弱并持续时:
1.唾液的减少不能彻底清除口腔内的有害细菌,使慢性咽炎和口腔溃疡难以治愈。
2.胃液减少导致无法杀死幽门螺杆菌,从而导致慢性胃炎和胃溃疡。
3.肠液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结肠炎长期无法治愈。
4.胰岛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蛋白质的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病毒乘虚而入,出现大量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低胰岛素还会导致高血糖,从而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血压,并伴有大血管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如下肢溃疡、足趾缺血性疼痛(或坏死)、外周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如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视网膜病变和肾小球硬化。
因此,正常的动物神经活动对人体非常重要。如果动物神经障碍患者症状较轻,适量服用一些维生素B1和谷维素,会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折叠编辑这一段产生抗体。
免疫系统与病毒性肝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然防御系统,也就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对危险的外来物质很敏感,比如;肝炎病毒,免疫清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接触病毒后很难将病毒清除出体内,而免疫功能好的人很少出现慢性感染。
在讨论免疫系统时,两个重要的术语是抗原和抗体。可以想象,抗原是外来物质(如肝炎病毒),抗体是免疫系统中对抗抗原的士兵。当抗原(如乙肝抗原)感染机体时,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即乙肝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将抗原从体内清除,所以人体对乙肝病毒是免疫的。
特殊的肝炎抗原和抗体可以通过特殊的试验检测出来。这些检查表明,为了确定患者的肝脏相关异常是否由病毒性肝炎引起以及是哪种肝炎,进行肝炎血清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1]
折叠和编辑这一段的历史演变
1798:詹纳尝试了接种,打开了免疫学的大门;
1881-1885:巴斯德做了霍乱、炭疽、狂犬病的疫苗;
1882:梅奇尼科夫发现了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890:贝林尝试用被动免疫疗法治疗破伤风;
兰斯泰讷发现了ABO血型。红十字会成立了;
1901年,丹麦人贝林发明了白喉抗毒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1905,德国科赫发明结核菌素;
1906:皮尔奎特发现过敏;
1910:戴尔发现组胺,建立抗组胺药产业;
1922:弗莱明发现溶菌酶和青霉素;
1944: Medawar尝试过皮肤移植(但排斥反应严重);
1947:欧文发现双胞胎不互相排斥;
1951年,南非瑞士水手发明了黄热病疫苗。
1954年,美国人恩德斯、韦勒和罗宾斯发明了脊髓灰质炎疫苗;
1957:艾萨克斯和林德曼发现了干扰素;
1959: Gowans发现淋巴循环;
1960:淋巴细胞修饰;
1961:找到了免疫反应与甲状腺的关系;
1966:发现T-B细胞相关反应;
1971:发现T细胞抑制作用;
1974:杰恩推导出免疫控制的整个理论框架;
1975:米尔斯坦和科勒制作单克隆抗体;
1980:天花被正式宣布灭绝,但是……;
1981:天花没了,艾滋病来了;
1984:发现T细胞受体结构;
1987:发现MHC结构一型。
折叠编辑这一段调整措施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抗外来入侵,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空气中充满了各种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等。在人体免疫力不足的情况下,都可以成为早班的病原体。虽然人体会针对不同的病原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抗再感染,但是抗体是有特异性和时间限制的。例如,链球菌抗体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护身体免受链球菌的再次感染,它们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的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根本无法抵御感冒病毒的攻击,这才是他经常感冒的真正原因。日常饮食调理是提高人体免疫力最理想的方式;
1、多喝酸奶:坚持均衡饮食,如果人有酗酒、精神紧张或饮食不均衡的情况,就会削弱人的抗病能力。要纠正这种不平衡,必须依靠养生菌,酸奶中就含有这种菌。
2、多喝白开水:这样会保持鼻腔和口腔的黏膜湿润;多喝水也能让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研究证明,开水对人体新陈代谢有理想的生理活性。水分容易通过细胞膜被人体吸收,增强人体器官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从而有效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尤其是早上的第一杯温水尤为重要。
3、多吃海鲜:海鲜富含铁、锌、镁、硒、铜等。,经常食用可以促进免疫功能。
4.经常喝茶:科学家发现茶叶中含有一种叫做茶氨酸的化学物质。因为它能调动人体免疫细胞抵抗细菌、真菌和病毒,能提高人体抗感染能力5倍以上。
5.喝点红酒:大部分酒精饮料都会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但红酒恰恰相反,含有一些对增强免疫功能、保护心脏有好处的抗氧化剂。
6、吃一些动物肝脏:动物肝脏含有叶酸、硒、锌、镁、铁、铜,以及维生素B6、B12等。,这些物质有助于促进免疫功能。
7.发现冬虫夏草能有效增加免疫系统中细胞和组织的数量,促进抗体产生,增加吞噬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数量,降低部分免疫细胞的功能,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首选。
8.适当补充铁:铁可以增强免疫力;但铁摄入过多对身体有害,每天不宜超过45毫克。
9.补充谷氨酰胺: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堪称强化免疫系统的“利器”之一。经常感冒或拉肚子的人可以在果汁或凉开水中服用谷氨酰胺粉。
10、精氨酸补充:海参、鳗鱼、泥鳅、墨鱼、山药、黑芝麻、白果、豆腐皮、冻豆腐、葵花籽、榛子都富含这种物质,多吃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研究进展
科学家首次确定了感染可能引发自身抗体的确切条件,这是首次发现免疫系统的漏洞。
机体对特定的传染性微生物(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后,可能会发生风湿热、格林-巴利综合征(机体产生抗体分别攻击心脏和外周神经)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我们还没能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自身免疫,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身体无法避免这样的情况。
我们的免疫细胞(如产生抗体的效应B细胞)在一开始就能正确识别自己,避免攻击自己。总的来说,这个形成过程是可靠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然而,当身体抵抗疾病或感染时,B细胞会经历更复杂的发育阶段。
为了应对无数引入体内的微生物,B细胞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能力,使其抗体基因随机突变,直到其中一种抗体能够有效地结合入侵者。这时,“成功的”B细胞继续增殖,让这些新抗体充斥整个免疫系统。在淋巴系统的特殊环境下,这种“高亲和力抗体”产生得非常快。大多数时候,毛发生长中心正常工作,帮助我们抵抗疾病,建立一个应对未来感染的军火库。但是,有时候也会有问题。用于抵抗入侵者的抗体(或抗原)也可以自我匹配,导致自身免疫攻击。
为了研究自身免疫的机制,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复杂的小鼠模型。研究发现,当抗原充斥整个免疫系统时,能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会被淘汰,以避免自身免疫反应。相反,当靶抗原只存在于远离生发中心的局部组织或器官时,能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可以存活下来,产生亲和力高的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