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乡变迁为主题的晋城社会实践调查?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传统!
晋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有女娲、神农、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尧、舜、禹等。都活跃在这里。女神补天(据说女娲炼石遗址和栖息地——中华人文始祖瓦黄洞也在泽州县水东镇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国第一个皇帝神农收粮尝药的羊头山和古墓葬也在高平市)、于闯石门(阳城县有一个石门)、龚宇宜山等历史传说都在现场。古书《墨子》中有“犁于骊山”(今沁水县有骊山顺王坪)和“渔于得泽”(今阳城县东有得泽河)的记载。有以沁水夏川、陵川踏水河、西窑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有以泽州杜高、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在晋城高平城。晋城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地上地下,到处都是宝藏。有煤、煤层气、铁矿、铝土矿、铜、锰、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尤其是煤和铁,有“煤铁之乡”的美誉。地上资源也极为优越,山川交相辉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它不仅是猕猴、大鲵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还是一个拥有数百种珍贵植物的植物园。整个晋城,事物丰富而美好,展现了人类开发自然的广阔天地。煤炭资源极为优越。晋城位于沁水煤田南端,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探明储量2765438+亿吨,占全国无烟煤1/4以上,山西省1/2。原煤年产量为4000万吨。晋城坨炭晶莹透亮,摸起来不沾不抹,烧起来无烟无味。它是工业和民用的好产品。历史上曾被英国王室选为壁炉专用煤。它不仅可以代替焦炭直接用于冶金,而且是一种理想的化工原料。1984晋城被化工部定为国家化肥化工原料煤炭基地。目前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阳城电厂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1997年8月开工建设,是世界上最大的燃无烟煤电厂,第一个专门用于跨区域输电的电厂,也是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2001沁水县发现大型煤层气田,目前煤层气探明储量100亿立方米。水资源相对丰富。晋城被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环绕,被沁河、丹河绿水环绕,降水、河川径流、地下水丰富,是华北地区较为富水的地区。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及周边省份平均水平。晋城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33.6%。沁水县立山顺旺坪地区保留着全省仅存的原始森林,面积730多公顷。放牧坡的草地资源也有优势。全市天然放牧草地25.4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8%。其中面积为20 &;127;公顷以上的连片天然草地654.38+007.3千公顷,是山西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这座城市的沁水县建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泽州公园】泽州公园野生动物资源相当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晋城山川秀美,自然风光旖旎,人文遗迹比比皆是,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沁水县夏川遗址、历山自然保护区,谷深林阴,瀑流泉,阴阳错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它更具吸引力。阳城县蟒河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猕猴成为山西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陵川县有一座著名的棋山,被认为是世界围棋的发源地。王莽山脊上,太行山峰峦起伏,云雾如烟,潮涌如潮,就像泼墨在一幅山水画上。西崖沟壁挂公路令人叹为观止。深秋的红叶,如晚霞般的百里长卷,让人流连忘返。此外,还有佛子山、西溪震泽宫等多处风景如画的自然人文景观。玉皇庙,建于北宋时期,位于泽州县,是元代珍贵的文化遗产。创建于北齐的青莲寺,是世间不可多得的瑰宝。传说中的“母子柏”成为青莲寺的又一奇观。交通便利晋城是黄土高原上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太(原)焦(左)铁路和后(马)岳(山)铁路贯穿全境。拥有省内第一条晋(成)-阳(成)高速公路,省内第一条省际高速公路——晋(成)-焦(左)-郑(周)高速公路,以及后来的晋城至济源高速公路,天险通衢。2010,晋城至翼城阳城至翼城段建成通车,绕城公路也建成通车,开启了晋城“六区联动、组团发展”的城市新格局框架。晋城距洛阳、长治机场100公里以内,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仅120公里。可以充分利用高等级公路一小时通达的便利条件,从民航机场乘坐航班到达国内主要城市。如今的晋城、太焦、候月铁路贯穿全境,金角、长晋、晋阳、晋济高速公路、207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交织成网,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公路里程从1949的60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7637公里。便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晋城经济的强大助推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市初期,晋城还是一个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的小县城,基础设施不完善,甚至没有真正的城市道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县城已经成长为建成区面积45.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5.8%的新城区。城市道路总长122.83公里,道路面积283.07万平方米。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发展过程。建城以来,先后建成自动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节能效果显著的大型集中供水、供热、供气工程。2008年,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从零起步到79%,燃气普及率达到85.6%,水普及率达到100%。21世纪,晋城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引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建成了22.5公里长的环城绿化带、160米宽的环城防护林带和500亩绿化面积,园林绿化面积1385公顷。2003年投资2亿多元实施“两河整治”工程,整治河道9.05公里,铺设污水管道5.54公里,面积91,000平方米。建设了百丽花园和西秀花园两个水上花园,形成了新的城市滨江景观。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等多种文化体育设施相继建成,为提高全民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今,走在晋城的大街小巷,已经看不到煤的痕迹。现代城市的节奏,伴随着沁人心脾的绿色和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建城20多年,城市发展多项指标在山西名列前茅,城市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经济发达。被誉为山西的小香港,太行山上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