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粮食储存管理的论文
“国家是基础,吃饱饭是第一位的。”粮食储备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一直被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分析古代储粮制度可以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第一,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储粮建设。
在古代,仓储被视为“天下之大幸”,历代都非常重视。
1.积极建设仓储设施。
中国粮食储备的历史非常悠久。夏朝,仓储制度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自周朝以来,历代王朝不仅重视中央仓储的建设,而且重视地方储粮。存储体系逐渐成熟,存储规模不断扩大。比如汉代,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修建新都长安,太仓被列入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除太仓外,中央直接管理的粮仓还有甘泉的甘泉粮仓、滑县的华仓、刘溪粮仓和左角附近的嘉仓。除此之外,郡县两级都有常设仓库,各诸侯国、军队,特别是边防军也建立了粮仓。汉高祖宣帝时耿寿昌倡导的恒仓制成为后来封建王朝使用的主要仓制。
2.千方百计提高粮食
《舒威·李彪传》说:“一个国家没有三年储备就不是一个国家”。但在农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国库维持三年的储备并不容易。因此,历代封建王朝都想方设法筹集粮源,除了狠抓皇粮国税的储存外,还积极拓展其他渠道筹集粮食。比如在宋代,不同类型的粮仓有不同的粮源。正仓又称管沧,其粮源主要是皇粮州税;州县的仓库,主要来自官方征收的春秋税,每石另收一斗储存;正规仓贮粮食主要在每年夏秋季节以略高的市场价收购,其资本金由国家财政统筹拨付;广汇仓的仓米来源是政府从未开垦的农田中征收的租来的粮食。社仓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粮资,收取“息米”。同时还试图通过劝捐、劝贷等方式富民,筹集粮资。
二、历史上储粮的功能和作用
在以农业为“决定性生产部门”的中国封建社会,储粮不仅供应皇室和贵族的粮食消费,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还具有以下重要职能和作用。
1.稳定粮价,规范市场。
这是古代仓储系统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功能。自周朝以来,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仓储的作用。特别是自汉代不断清算制度建立以来,调节成为仓储的主要职能。每当因缺粮、饥荒或战争等原因造成市场粮食价格上涨时,政府就以定期清算时储存的粮食价格卖给市场,以免“以粮伤民”;在粮食收获市场粮价下跌时,政府利用国库低价收购,以免“低价伤农”,从而稳定和调节市场。
2.救灾和备灾,以及人民的安全。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荒政”,他们采取的最重要的策略是建立仓库积累粮食,及时救济灾民,稳定社会。隋代以来,除了现有的官仓之外,还创设了一种私人粮仓,专门用于地方灾荒救济。这就是常倡议建立的义仓。义仓是国家军民共同设立的;播种小米的方式是“劝课”,自愿;用它获得的小米和小麦的品种没有固定的要求;地窖建在当地村社,委托公司管理;仓谷用于饥荒救济;平均每户小米产量标准不到一石,按照“贫富差”的办法支付。仓制是封建仓储中救灾、救荒的重要手段之一。
3.支持军队,准备战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储备是古代战争中最重要的物质保障。比如西汉时期,战乱不断。作为后勤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粮仓和军械库共同为西汉军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西汉有了发动战争、维护统治的坚强后盾。
三、历史上加强仓库管理的基本实践
仓储是封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手段,也是容易滋生腐败的地方。封建王朝的仓储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仓官腐败,亏空严重;储备不足,监管不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封建王朝非常重视加强仓储管理,其主要方法有:粮食储备由中央政府独家控制。一般来说,中央财政的最高长官是全国仓储的最高监管者,在他之下设立专门的“仓管员”,负责仓储事宜。比如明代,户部掌管全国钱粮,各省由布政司分封。无论这笔钱和粮食是用在北京金库还是留在地方,都要按照住建部的细则制度,接受住建部的审计。
1.对不同类型的仓库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
如长平仓等官仓主要由各级政府机构管理,义仓、社仓、备仓等私仓主要由民众在政府指导下自行管理。
2、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
比如秦朝有专门的仓廪法,规定严格;西汉时期设立了专门的会计账簿,详细记载了数量、品种、存取、办理、验证等情况。上级官员经常检查他们自己的粮仓。宋代以后,对仓储有了更多、更细、更严格的规定。
3.注意加强监督检查。
清朝雍正严查钱粮亏空就是一例。据记载,从雍正元年到雍正三年(1723-1725),雍正颁布了30多项关于查钱粮亏空的诏令,并派朝廷官员协助查地方钱粮亏空。在查的过程中,他下了命令:即使涉及高官贵族,也绝不轻易放贷。参与受贿的官员将被剥夺财产并被撤职,情节严重的将被判处死刑。
第四,一些启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6543.8+0.2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是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更加重要。为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有必要借鉴我国古代和国际仓储管理经验,完善粮食储备监管体系,加强粮食储备建设和管理。
1,居安思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市场供应充足。很多人觉得缺粮离我们很远。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多年前就开始增加粮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的储备,以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发生但市场无法根本调节的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这提醒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从战略高度和全球视野看未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储备建设和管理。这是中国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扩大中央储备粮规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手里有饭吃,心里不慌”是一个永恒的原则。只有掌握了足够的食物,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我们要以史为鉴,扩大中央储备粮规模。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3.建立高效的国家粮食储备调控机制。
我国目前的国家粮食储备模式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长期处于静态。储备粮没有按照功能和作用进行分类,收储时全部入库,造成资源和财力的浪费。二是粮食进出口多采取行政分配,市场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应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建立灵活的国家粮食储备调控机制。第一,根据用途,储备粮分为两类。一类是战略储备,即国家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用于救灾,平时不能动用;另一个是准备金的监管,相当于古代的正常清算。当粮价过低,农民收入受到影响时,国家入市收购;当粮食价格过高,消费者利益受到影响时,国家进入市场出售储存的粮食。对战略储备和监管储备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和补贴政策,但无论哪种储备,其收购、轮换和销售都应通过市场运作。
4、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粮库管理。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仓储历史,加强仓储管理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粮库管理总体良好,但管理不善、弄虚作假、贪污挪用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粮库管理。一是进一步减少中央粮库数量,将中央储备粮储存在质量好、管理水平高的大中型粮库。二是所有中央和地方储备粮都要实行电脑台账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周转库存也要实行电脑台账管理。三是针对国家清仓查库暴露出的问题,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依法规范管理储备粮库。
5、鼓励私人储备粮食。
中国历史上一条重要的储粮经验就是,无论是公粮还是私粮,“人人吃饱饭”,“人人储粮几岁”。但从目前我国粮食储备的结构来看,国家储粮是大头,农民一般不会隔年储粮。因此,在重视中央储备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私人储备,特别是鼓励农民储备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