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解说
罗九祥是广东大埔人。早年随何雨斋学习古筝,1959在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60转入广州音乐学院。他演奏的中国古筝古朴典雅,音乐随情而变,韵味隽永。大师在1978过世了,还好有后继者。据悉,3月6日将在星海音乐厅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古筝音乐会,在广东历史上首次汇集了各年龄段、中青年的专业古筝演奏者。我们拜访了陈安华先生,罗九祥大师当年到广州时的弟子,当今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古筝演奏家,星海音乐学院古筝教授,古筝研究生导师。
“郑广栋”的诱惑
今年64岁的陈安华是老家潮安人。当时农村有一个业余戏曲剧团(其前身是1848成立的“宋尼尚儒乐社”)。从观看到投入其中,他演奏了扬琴。为了学京剧,他每天早上都去河边学鸡鸣练声带。直到那一次,他被戏班里的吴思明先生叫回家,看到一个老郑,如遭雷击!从此踏入了学习古筝的艺术。后受吴思明先生启发,师从汕头著名古筝演奏家陈,进一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0他报考了发音专业,考了扬琴,加了一门古筝作为备选。命运给了他特别的回报——音乐系主任黄锦培教授找到了他:“我从你的简历上知道你学过中国音乐,有基础,打算让你学古筝。”陈安华当然不知道,客家筝大师罗九祥刚刚调回广州,收他为徒。
从那以后,他日夜跟随罗九祥大师,他了解到中国古筝有九大流派,广东有两大流派——“韩江丝竹”潮州筝和“高涵古韵”客家筝。在罗九祥先生的调教下,他不仅演奏技巧大幅度提高并逐渐形成个人风格,还录制编曲了多首古筝曲。当时老师用的是宫池记谱法,陈安华逐句整理翻译成简谱,出版了两卷本《广东汉乐古筝音乐集》。这时,一个愿望在他心中萌发:建立一个像“岭南画派”一样的“岭南古筝派”。
回顾岭南古筝流派,潮州古筝和客家古筝已经根深蒂固,而广东古筝却鲜为人知,没有被列入民族流派,是历史的遗憾。其实早在300多年前,广州就有一家知名的“金声”公司制作古筝乐器。此外,潘浩街上还有十几家乐器公司,它们在国内外也很有名。古筝制作的历史比美国还长。他认识一位广州民族乐器厂的前筝师,从他当学徒开始,他已经做了80多年的粤曲筝了。他听过大师演奏的广东筝曲《纺织繁忙》,因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极富感情。无论潮州筝、客家筝、岳越筝,其形制均出自同一模式,其精巧玲珑的风格与北方的唐铮筝明显不同,具有浓郁的岭南筝工艺特色,被北方筝友统称为“郑跃”。当他最终录制、整理、出版了大量由潮乐、汉乐、粤乐三部分组成的民间古筝曲时,其所凸显的鲜明的地方色彩,再次坚定了他建立“岭南古筝派”的理想。
图:1974年,朱颖拍摄的电影艺术片《广东轻骑》中,陈安华独奏古筝。
“仁爱之器”展览
西晋傅玄在《付正》中说:“今观其器,则高如天,平如天;中空准六合,弦柱拟于十二月,四象立起,鼓为五声,为仁智之器。”这种“仁智之器”让很多人想到了古琴前的情怀,怀揣着时代的想象...青年时代的陈安华多次代表国家在重要音乐会上亮相,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筝艺术的魅力。
他不会忘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个四月天的表演。他接到省“文艺办”的电话,让他第二天带秦去军事礼堂。第二天一早到了路军区礼堂,礼堂里坐满了部队。当晚只有五个音乐节目:广东省乐团、战士歌舞团的邓云独唱、冼女红的粤剧选段、独唱《声歌》,以及他演奏的古筝。他创作的歌曲《春到拉萨》多次出现,被誉为“古筝的突破”。
今天谁会来看戏?过了一会儿,外面有了动静。“啊,是周总理!”节目很成功,周总理上台和每个演员握手。“谢谢!”首相客气的话仍在他耳边回响。可惜摄影师在和总理握手的瞬间没有举起相机。当时相机充电时间很长。抓拍到Sin Nui Hung和总理握手的镜头,等充电的时候错过了。
但后来他赶上了另一个机会。1974年,朱颖在将广东的一些节日拍摄成纪录片《广东轻骑》时,再次选择了他。没想到胡导演说他脸瘦,让化妆师在他脸颊上贴了两大块棉花。当时是单摄像头拍摄的。为了移动镜头,这段播放了几分钟的音乐被分成了七个镜头...
图:去年元宵节,陈安华教授(前)和儿子谭薇?女儿陈小二受邀在新加波维多利亚音乐厅演出。
古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古筝是一种地道的中国民族乐器。阮伟易在《付正》中说:“魏父之奇,郑之极妙也。芽团的声音好像是高手,拿冠军的是老师……”然而,这种“以教师为导向”的工具也有其缺点。陈安华常常觉得它的音量不大,调音比较不方便,总希望有一天能“治疗”一下。
70年代末,省里拨款2万元,让他与汕头乐器厂共同尝试改革后的古筝。在当时,两万元几乎是天文数字,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500个月的工资。
陈安华当然知道,中国的筝从战国时期就有了,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不断的变革中变化着。比如唐代的筝,当时只有十三弦,进入日本后逐渐发展为日本的筝和韩国的Gaja。后来传到东南亚,有很多改进。
这一次,陈安华根据多年的演奏经验,参考各种乐器的特点,对古筝进行了移植和修改的尝试和改革。比如钢琴用白松板代替梧桐,音量变化不大,音质不理想;我把直板换成弧形板试* * *发声箱,效果不理想...总之,他在几年的时间里,蹲在乐器厂里不断地改,试,试,改,画了上千张图纸,终于做出了一把功能优越但分量巨大的古筝。这次古筝、长笛、小提琴演奏《卖花女》,达到了非常愉悦的效果。用大提琴演奏圣桑的《天鹅》也达到了和谐的调制效果。使古筝不仅成为好的独奏乐器,也成为好的伴奏乐器。上世纪80年代初,这首《三十六弦七音变调筝》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乐器改革大会上获奖,好评如潮。但他还是表示,很遗憾不能同时将古筝“小型化”。
图:1963年,罗九祥师傅教陈安华古筝技法。
传艺育人。
四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古筝的教学和演奏,以及广东传统古筝音乐的挖掘和理论研究,被同行们誉为“南方古筝界第一人”。他知道要建立岭南古筝流派,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此,他为普及古筝学习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他亲自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偶表演者。佛山九小13岁学生任飞,跟他学了七年古筝。1998年5月,在中央歌剧舞剧院交响乐团的帮助下,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任飞古筝独奏音乐会”,成为北京音乐厅历史上最小的演奏家。他说:“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开拓思维。在相似的短语中寻找差异就像在岔路口辨别相似的道路一样。”就连那些跟他学了几年的学生,也从古筝的学习中体会到了好处,磨练了气质。获得羊城青年音乐花会二等奖的王颖丽,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1岁获得生物学和法学两个博士学位。现在在美国攻读第三个博士学位。王英丽在美国一直佩戴古筝,经常受我驻美大使邀请参加各种联谊活动,用古筝维系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最让陈安华兴奋的是,如今学习民乐的孩子中,学习最多的是古筝。广东有20多个古筝考级点。有一次他去深圳当评委,仅一个考级点就有400多名古筝学生。看到这广阔的景象,他的心很难平静下来——过去谁能负担得起阿正?贵的几万元,便宜的几千元。今天还有那么多热衷于它的人。真是国家之幸。因为一个乐器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有多少顶尖的演奏者,还取决于广泛的参与。
最让他欣慰的是,子女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儿子谭薇?他是中国音乐学院李婉芬教授生前的两个研究生之一,现已回到星海音乐学院担任古筝老师。我女儿陈小二正准备从古筝专业毕业后去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