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的历史演变

首先,对学校建筑的认识当然离不开对“学校”本身的认识,离不开对学校“学”和“教”的功能的考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学校的出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中国,研究甲骨文中“学”、“学”、“教”的写法,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学”的本义。遗憾的是,从已知的甲骨文中,并没有出土与“校”字相对应的甲骨文。“学”和“教”两个字的书写形状如下:

图1-1:甲骨文中的“学”和“教”两个字。

注:出土甲骨文中没有与“校”字相对应的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薛”字,字体的上半部像一双手,拨弄着许多木棒,仿佛在数数;底部的字体更像房子。不难猜测,古人发明这个词是为了寄托孩子在屋里读书的意思。

甲骨文中的“教”字,在右边,看起来像一只拿着教鞭的手臂,似乎想给某些人指路;“教”字的左边是一堆棍子。写法出乎意料地与甲骨文的“学”字一致,显然与数数有一定关系。左下方是一个子字,应该是给孩子的。所以可以认为“教”字的意思是教孩子学习。

仔细分析上述两个甲骨文可以看出,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学”的下半部是房子,说明当时在某个地方已经进行了教育行为。如《宋尚·武松言》描绘“松树(长松树)有椽(盖房屋)”,旅人(大柏树)有闲(建梁柱),可能是这样说的。考证"学"与"小"在不同文言文文本中的不同含义,可以窥见"学"与"小"内涵的历史演变。广雅把“学”定义为“学而知之”。“学”在《广雅诗史》中定义为“学,为官”。《尚书大传》中认为“学之有效。”那些更亲近和更明智的人学习。"《礼记·知望》详细记载了当时学校的建立. "小学在宫南左边,大学在郊区。“从语言语音学的角度来说,“学”本来是形声字,但在古语里叫“易”,就像用两只手盖房子一样。声符后加“子”为语义符,“子”为子。

古代《纪韵》中的“学校”思想认为“学校是教学的殿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郑人游于哪个学派",并在"郑学"中称之为学派。《滕文公论孟子》记载“其立为学,以教之。尴尬者,养也;学,教也;令,射也。”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出现“学校”这个词。《孟子》还载有“岳夏学派,殷悦序,周月瑶,学为三代所共,故明人与人之间关系亦佳。”《汉书·平帝史》记载“郡国称校,郡、道、市侯国称校。”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的整个历史,类似于“学校”的称谓有学堂、学舍、学教、学馆、学堂、学宫、书院、学舍、学园等等。清末建立现代教育时,在钦定学堂(1902)的章程中,各种称谓都叫学堂。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1913年颁布新学制后,各类教育机构开始统一更名为学校。在当代,学校被认为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意识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和文化,为一定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的机构”。作为一个相对较晚成熟的研究领域,学校建筑的研究需要跨越多个学科。显然,教育学、建筑学和文化学与学校建筑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者对这三个学科与学校建筑关系认识的深度,将在本质上决定学校建筑研究的质量。其次,与该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有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历史学、美学等。这些学科一方面通过教育学、建筑学、文化学三个“关系紧密”的学科与学校建筑建立间接的学术关系,另一方面又往往通过这些学科独特的研究视角直接研究学校建筑,比如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学校建筑的进化史。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学科与学校建筑密切相关,它们的研究视角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学校建筑的研究。图1-3显示了不同学科与学校建筑的关系。

图1-3:学校建筑研究涉及的主题图及其关系。

“学校建筑”条目的来源:

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博士论文“学校建筑研究”的主要摘要

然而,该领域的研究并未引起我国当代学术界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在学校建筑领域面临重大的理论问题和严峻的实践挑战,主要表现为:近几十年来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不仅缺乏专业的研究机构,建筑、教育、文化研究、心理学等学术界对学校建筑领域也缺乏应有的理论关怀和实践关怀;由此,我国许多学校建筑存在着不能有效满足师生教育学习活动需求、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难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失去学校建筑文化灵魂等诸多问题。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与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

上述事实都指向一个关键问题,即不仅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探索,以弥补现有学校建筑理论研究的不足,而且实践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凸显出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学校建筑尤其是其教育意蕴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和理解。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以普通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网络调查、访谈、文献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从“理论建构”和“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两个层面对学校建筑进行研究。

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教育学、文化学和建筑学是与学校建筑研究的理论建构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学科。学校建筑主要服务于教育活动,需要关注教育理念、脑科学与学习理论、教与学方法、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建筑的互动关系。文化作为建筑的灵魂,不仅需要考虑学校独特的文化,还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师生的身心特点和使用需求。同时,学校所在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也是理论考量的重要依据。建筑学是学校建筑的理论基础。不仅要关注学校建筑由哪些建筑元素和功能空间构成,需要遵循哪些基本的规划原则和设计原则,还要从心理学和美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二、三、四章构成了上述三个学科与学校建筑的理论交流与探讨。

学校建筑的理论推导和实证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育意蕴和文化价值。对于前者,可以说,学校建筑的每一部分都蕴含着独特的教育意蕴,通过建筑的实体空间和符号,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对师生的道德与价值观、个体行为与教育表现、身心舒适等方面产生渗透影响。对于后者,学校建筑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其文化价值,即基于追求特色学校的学校建筑张扬其个性文化,具有以人为本内涵的学校建筑体现其人文文化,位于地域的学校建筑体现其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