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沙街的历史发展

德胜沙,古称“外沙”,因“一平沙裹海口”而得名。早在唐代,海口就是琼州的外滩,“白沙津”被设为古渡驿站。海口德胜沙路的地位有点类似于上海的外滩,北京的东交民巷,因为它见证了海南被人欺负,逐渐强大的过程。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海口开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在德胜沙路设立“海关总署”。商人聚集在一起进行经济交流,繁荣的商业贸易已经达到相当规模,成为当时海南的商业中心。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海口张十五日入侵海口,清兵由总指挥黄开光率领海口、府城军民顽强抵抗,土匪最终被军民赶出黄沙,故名“胜利沙”。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清廷与英法帝国主义分别缔结《天津条约》,海口(日称琼州口)被辟为外贸口岸,允许设立使馆。德胜沙街是海口外资企业最多、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法国天主教会在德胜沙建立中法医院(现海口市人民医院)。1905(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立邮局。1914国民政府在此设立中国银行海口办事处,成为海南新银行设立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由海口商会组织、华侨捐赠,在椰园至农垦一带兴建了最早的海南医院。

1931年,德胜沙街上的“五层楼”建成,是建国前海口最高的建筑。同年,海口海关建在德胜沙附近的外沙河东侧。现存的海口老海关位于德胜沙路东端,坐北朝南,建于1935至1937,是德胜沙路现存最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当时的德胜沙已发展成为海口港的主要客运码头,海事局、洋务局、琼崖电话总局、旅馆、仓库、商店等都很繁荣。海口开埠后,由于各国在海口设立领事馆,德胜沙路成为西方人的聚居地。为了倾销货物,海外商人还在德胜沙建立了洋行,各种外国商业公司在海口设有办事处。一时间,“三五”牌香烟、洋布、洋油、洋火柴充斥街头,海口名流、纨绔子弟、西方商人甚至外国传教士也出现在盛德沙。至此,德胜沙已经从一片滨海沙滩发展成为上世纪30年代海口最繁华的主要街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