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武术的发展史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创造并逐渐积累起来的一项运动。原始社会,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抓挠掌掴、跳跃翻滚等初级攻防手段。后来逐渐学会了制作和使用石头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徒手和器械产生了一些格斗和杀人的技巧,这就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在旧石器时代,出现了用于加工骨角的尖头石器、石球、石手斧和长矛,而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出现了大量的石斧、铁锹、石刀、骨鱼叉、箭头甚至铜钹和斧头。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多成为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频繁的部落战争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部落战争中,弓箭和投掷器远用,棍、刀、斧和长兵器近用。任何可以用于抓捕和战斗的生产工具都变成了战斗武器。据史料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落多次造反,征服多次未能使其投降。后来,于停止进攻,要求士兵用斧、盾练习,并邀请三苗部落的人观看这种“千奇舞”,以显示自己的力量,三苗部落从此投降。这是原始社会盛大的武术防身术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对人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巧和经验。并且代代相传。
传说炎黄时期,东方有一个以野牛为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艺,骁勇善战,尤其擅长打(摔)。他们穿着像角或剑和戟的服装。和别人打架的时候,最擅长抓扭对方,用头碰对方,让对方不敢靠近。后人称之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徒手格斗的一种,包括给、打、摔、碰、拿等方法,不仅可以在战场上使用,也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使用,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武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矛、匕首、戟、斧、钹、刀、剑等优秀的武器,以及劈、刺、刺、劈等使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并有比拼武功高低的比赛。当时武术多称为“手打”、“手式”、“股臂”。据史书记载,桀、武夷、都是徒手捕捉野生动物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争非常频繁。武术格斗术在军队和民间得到了重视和迅速发展。此时铁器的出现和骑兵的兴起,使得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优良,而且形式多样,长短宽窄,武术的攻防性进一步凸显,同时武术的健身功能也受到重视。此时武术比赛已经非常普遍,非常注重攻防技巧,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击、佯攻等。
当时的诸侯国“以战为役”,非常重视那些拳法、臂力、筋骨强健、出类拔萃的人。齐国宰相管仲为了使齐国强大,进行了兵制改革,命令官兵进行实战武术训练。凡是在拳击上有勇无谋而不报的,都被认定为隐藏天赋而有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会举行全国范围的“角斗”,选拔武功高的英雄充实到军队中。因为调兵遣将,齐军如鸟,移兵如闪电,发兵如暴风,前无敢挡,后无敢害。《走进无人区》赵人荀况(又名苟子)亲眼目睹了齐人对武术的崇拜。回国后,他和赵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说:“齐人打仗,进攻。”简本在当时的吴越非常盛行。古时候,越国有一位著名的女子击剑手,名叫“越女”。她不仅剑术出众,而且有一套武术理论。据《吴越春秋》“凡以手搏之法,乃表内之灵,外之安。看的时候像个好女人,拿走了又像只老虎。等待天气,与上帝同行,...一人当百人,百人当万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比较成熟的武术理论记载,并且很好地提出了内外结合、形神兼备的思想。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的“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项庄舞剑,意在向大众进贡。可见当时的武术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渐发展成为可以单独练习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套路运动经常出现在宫廷宴席上,如独舞、二重奏或群舞等。徒手拳击表演和比赛也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是“边戏”迷,说他“雅俗共赏,所以能观边,射武艺”。汉代武职人员也是通过“试举”(拳术考核)选拔的。后汉名将甘延寿,通过“试弃”被选为“祁门”军职。
汉代除了“自卫杀敌”、“攻守制胜”等实用技艺外,还出现了“猴舞”、“斗狗舞”、“醉舞”等观赏性、健身性象形舞蹈,以及“六鸟戏”、“五鸟戏”等。这些都可以算是早期的象形拳木。这一时期,武侠著作也大幅增加。仅《汉授艺术文史》就有38篇剑道文章,6篇手球文章,都是关于攻防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是重新崛起。唐代实行“武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优秀的武术人才,从政策上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武术训练活动。少林寺在隋朝以武艺闻名,在唐武德年间(618-626)因帮助平定隋朝割据势力王,政府允许其自设营寨,修炼僧兵,更是声名大噪。一度有2000多名僧人,习武之风渐盛。传说少林寺的厚禅师“出拳敏捷,武功高强”,能“引千军万马,崩壁”。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第四子李元吉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是一位山东英雄,在秦王宫里养了800多名“勇士”,其中包括《隋唐演义》中著名的历史人物尉迟恭、和,他们都是出色的武将。尉迟恭能空手抢枪,经常单枪匹马冲进敌阵。剑虽如林,却伤不了他。反而会抢枪刺杀,他进进出出,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想和他比赛“赤手空拳拿枪”。元极持枪腾跃,尉迟恭左右躲闪。不一会儿,他三次夺过元吉手里的枪。可见尉迟恭的武功在当时已经是出神入化了。当时在军事上,剑逐渐被剑取代,但在民间还是很受欢迎。不仅武术家练,文人也以佩剑舞剑为荣。陶李白和杜甫年轻时都学过剑术。费敏将军的剑术,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被誉为唐代三大奇迹。有人称赞费敏的剑“剑舞如游龙,随风而归”。难怪画家吴道子要费敏舞剑来激发他的创作激情。更令人惊奇的是杜甫的《公孙大娘剑舞》:“多年前,有一个美丽的公孙,舞着她的匕首,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就像迷失在他们之间的山,天地来回移动,随着她的动作。哇,如果你拍下九次日落,在龙的翅膀前像天使一样迅速;她开始像一个霹雳,发泄它的愤怒,结束像河流和大海的闪亮平静。”说明当时的剑术套路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宋朝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广大民众为了自保,经常组成社团练武。比如“角抵社”、“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武术组织。此时的武术更注重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军事实用性;另一方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更注重套路,以武术为表演内容,统称为“百戏”。表演的武术有角斗、拳打、脚踢、棍棒、刀枪舞、舞剑、弹子弹、射弩等。陪练叫“打套套”,有“枪对牌”和“剑对剑”牌。“武功如十人”一词也出现在宋代的典籍中。据宋《翠微北游》:“听说三十有六兵器,弓为第一,武功十有八九,弓为第一。”这篇文章本来是想强调弓箭在战役中的重要性,但是已经反映出当时的武器远不如18。我们可以从几部古代小说中窥见宋代武术的发展,如《越》、《杨家将》、《水浒传》等。,都是描写许多武功高强、功夫独特的杰出男女。
到了元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武术,许多武术家隐姓埋名,武术组织也转为秘密的民间组织,极大地抑制了武术的发展。明代是中国武术全面发展的时代。拳术流派众多,风格各异,流派纷呈。只有抗日名将戚继光所著的《新书》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短打,七十二行拳,三十六锁,山东李半天腿,鹰爪王带,千落,张伯景之斗...* *十六种拳法。”真是百家争鸣的趋势,拳名都是以行家的名字命名的。
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重视武术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主张“武官学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到了明代,不仅拳法多了,器械套路也更丰富多彩了,也开始有了厉害的方法和拳谱。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在明代已经逐渐形成了以套路为主的体育形式,并且远远超过了对抗性体育的发展。以往武术技艺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以文献形式保存下来的很少。由于明代武学的全能型,武术家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著书立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保存了珍贵的武术遗产,为后人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寄校》外,其他重要的专著还有的《武编》、俞的《正气》、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佑的《耕余术》、何的《战记》、毛的《武备志》和吴铎的《兵书》等。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族贵族为了维持统治地位而限制习武,清朝的武术活动不如明朝。但由于武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当时有很多反清组织的存在,民间习武,企图推翻满清统治,使得世界上的武术流派更加丰富多彩。地域上有南派、北派,山川上有少林、五唐门,宗教上有佛教的外功、道教的内功,类别上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吉米门、长拳班、本图班。武术流派众多,象征着武术的兴盛。但也有派系之间沟通不足无法互相弥补的缺点。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了时代的变化,逐渐成为中国现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拳击社、武士社等许多武术组织。1910(二年)上海巡抚陈世美极力推荐广东钟山县的尹锐志、尹姐妹到孙中山先生身边当保镖。“尹氏姐妹”在众人面前揭露自己的“五毒”后,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信任,被聘为保镖(这是孙中山先生聘请的仅有的两名保镖)。同年,陈公哲等名人支持武术大师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了吴京体操学校。三个月后,霍元甲病逝。1927年,中央武术博物馆在南京成立。1936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从65438年到0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了武术协会和武术队,逐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络,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65438年至0985年,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Xi安举行,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这是武术发展的历史性突破。1987首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横滨举行,标志着武术进入亚运会。1990武术首次列入第11届亚运会。1999年,国际武术联合会被接纳为国际奥委会正式成员,这是武术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意味着武术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宏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