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巷的由来
古香并非因出产美玉而得名。但据更多的史料记载,诸暨巷之名与唐敬宗封诸暨有关,唐代亦称“景宗巷”。因为是里弄的一个族人,七代同堂,唐朝皇帝送给他家一条串珠腰带。李湛死后不久,赐寺名唐敬宗,“景宗巷”因避讳改名为诸暨巷,沿用至今。如今,张行故居仍在诸暨巷,许多诸暨巷的后人仍对唐敬宗的赏赐心存感激。然而除此之外,这位在位仅三年的皇帝却没什么可说的——年仅18岁的李湛在内室被人密谋杀害。诸暨巷虽被唐敬宗改名,但在李湛之前就已开始兴盛,其兴衰与玄宗年间挖掘的梅观古道密切相关。在唐敬宗登基前一百多年,唐玄宗命张九龄在大峪岭挖梅关,把一条崎岖的山路变成了马道。从此,梅观路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使南北交通畅通,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坐落在梅观路旁的诸暨巷,也穿过了古称沙水镇的城镇,成为南来北往的旅行者的歇脚之地,成为大禹路上最重要的驿站。由于珠玑巷距离古县城近15km,距离大峪岭2.5km,只是南来北往的旅客的中途停留地。南行的旅人从大峪岭穿过梅关,再走25公里到珠玑巷,也就是一天的路程,刚好在日落时分到达珠玑巷。向北的旅客从南雄出发15km到珠玑巷。如果他们当天去梅关,天黑前可能过不了大鱼岭,就多呆一会儿。因此,从盛唐开元开始,特别是明清时期,从南到北经过诸暨巷的商旅和搬运工成千上万。直到清末修建粤汉铁路,这条路承载了诸暨巷1000多年。
很多流传下来的诗词可以印证当时珠玑巷的繁华:明代万历年间魏忠贤官人虞书和文人黄公辅所作的诗词中写道:“村中人聚,马在肩。”清朝同治年间的茂名举人杨廷桂在《归南日记》中说:古道上行人拥挤,比看戏曲的人还多,走得像蚂蚁一样慢。(摘自《南雄珠玑巷研究参考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