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我认为儒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儒家倡导的价值观符合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特点;第二,儒家创立经典,靠的是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统治者要想提出一个价值主张,如果不借助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暂时可以用强大的行政力量强制执行,但用不了多久,就像秋天的落叶,一阵风就能吹走。
我们今天在这里说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是如何形成和确立的。早期儒学主要有四个代表: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他们的学术思想活动富有独创性,在中国思想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其影响深远而巨大。这四个人的时间跨度达到了300-400年。在这300-400年间,中国的历史发展既辉煌又复杂。我们来讨论一下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在中华民族核心传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中的历史作用。
孔子:第一个私塾老师
说到孔子,我们应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他对中国文化有什么贡献。我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以下观点:
中国第一位私塾教师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谈到了孔子。孔子:先师?标题突出了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孔子的祖先是宋朝的贵族,是商朝皇族魏子之后裔。孔子的曾祖父为了逃避政治迫害,迁居鲁国。我的父亲,梁叔叔,娶了一个年轻的女人,颜之载。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把他抚养成人。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孔子从十几岁开始就努力学习力学,到三十岁时,他已经被认为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西周的教育是怎样的?在政府读书?只有贵族的孩子才有受教育的资格,普通人的孩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春秋时期,官学衰落,学术下移。很多人都参与其中。王官研究?比如司马迁就曾经说过,他的祖先作为周朝的史家,进入春秋以后就流散到各个国家去了。这种情况已经让人民接受了?王官研究?机会。相传孔子曾向老聃求礼,向官员求赞,向长虹求乐,向老师求学琴。孔子学了?王官研究?,然后私教第一风,?不上课教?,即不分出身,不分阶级,实行平民教育。所以孔子是中国第一个私塾老师。
第一个自觉创造性地诠释经典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言而无行,信而古?换句话说,这种语言颇受诟病,被认为保守复古。恐怕这是个误会。按照孔子的思路,说?是关于它的历史吗?信?就是珍惜历史中蕴含的价值,历史本身就有价值,为什么呢?不做就说?;在现实中,价值丧失了,所以呢?忠实而古老?。
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今天的人们对价值观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心理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只有在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才能被发现和挖掘,才能表现出来,才能传承下去。如果一个社会共同体不能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中去发掘,而是用近代某一派的思想强加给它,结果多半会以失败告终。我们现在反思孔子?言而无行,信而古?如果你理解它,它有深刻的含义。
近年来出土的一些简帛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孔子不仅研究经典,而且发掘和诠释了经典的深层价值。我们先来看孔子对《诗经》的解读。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孔子诗论》中,孔子说:我从《诗经》学来的?葛覃的诗因其独创的诗意而备受尊崇,人们看到布料的美,一定会明白布料的原料。葛根之所以被传唱,是因为它是纺织品的原料。后稷因为他的后代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美德而受到尊敬。
建立中国道德哲学体系的第一人。
孔子建立的体系基于?任?作为最高的道德哲学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了孝、忠、恕、礼、义、智、勇、礼、容、信、敏、利等诸多美德。统治者的责任是以教化的方式将其落实到社会共同体成员身上,使之成为共同体成员的内在道德品质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儒家提倡和提倡?道德?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最人性化、社会成本最小的社会管理模式。朱对说?道德?为了什么?规矩是禁止的?道德就像堤坝。没有洪水的时候,大堤看起来没用,还占地。但如果没有堤防,一旦洪水肆虐,人们的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威胁。道德扮演着类似的角色。?道德?平时好像是一种束缚,一种无聊的说教。但一旦道德堤坝崩塌,人们就会缺德,物质化,就会互相侵害。而要重建道德堤防,一定不能打几十年。正是因为孔子构建了这样的道德思想体系,中国古代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和发展。
第一个批判权贵为布衣的人。
过去有学者指责孔子维护旧秩序的负面价值,这是片面的。事实上,孔子对社会现实也有强烈的批判。我们不妨举个例子。礼记?鲁哀公问孔子:为什么今天的君子不能按照礼仪制度行事?孔子回答:?今天的君子是正直的,不知疲倦的,懒惰的,傲慢的?所谓?今天的绅士?也就是掌权者。正是这些执政权贵首先破坏了礼仪制度,造成了当时的社会危机和意义危机。
当然,比较突出的例子属于孔子写的《春秋》,是孔子根据《吕春秋》精心编撰的,其中包含着褒贬之意。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书。当时是天子奖惩诸侯大夫,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做这样的判官。但由于周王室早已没落,皇帝本人仍难以自保。为了维护人类的正义,他怎么还有赏罚的权利?孔子作为一个布衣平民,对天子褒贬不一。了解孔子的人会认为孔子用他的《春秋》一书维护了人间正义。不能理解孔子的人,会认为他狂妄自大,用布衣为天子做事。所以孔子说?认识我的只有《春秋》!怪我的只有《春秋》!?
孟子:视孔子为?领导?人
任何一个学派的大师地位的确立,除了自身的超凡品格和造诣之外,还需要有影响力的学者不遗余力地发扬光大。那些有影响的后学者,在传播道教的过程中,也在各自学校的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孟子就是这样一位有影响力的后孔子学者。
从哪里?圣人拯救世界?谈论什么?孔子拯救世界?讨论
春秋以前?圣人?的意义仅仅是智者的意义,而没有崇高和神秘的意义;春秋以后,圣人的观念越来越崇高,逐渐向神秘莫测的方向发展,这就形成了?圣人崇拜?的概念。?圣人崇拜?这个概念起源于长期的民族苦难。春秋时期,242年之间,君主36,国家52。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太乱,太黑暗,太荒诞。于是人们期待着代表秩序的权威人物的出现,正如孟子所说:民以盼之,若旱则盼云霓。?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一种?圣人拯救世界?历史观。孟子认为,中华民族经历了三次大灾难。第一次,人类经历了一次大洪水灾害,人民没有地方居住。尧、舜和禹一起治水。那么人就要过平淡的生活。?第二场灾难是商纣王的暴政。周文王、武王和周公是三代人?商人?消除暴力?天下皆大欢喜?。第三次大灾难是什么?天下衰微,异端邪说,暴行不断,有弑君者,有弑父者。?在这种乱世背景下,孔子写《春秋》是为了救世。孔子成了《春秋》,造反贼却害怕了。?这种?圣人拯救世界?我们的历史观属于英雄史观。我们并不认为,当圣人和英雄在乱世举起他们的手臂,世界就会变得更好。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一定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宗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到处碰壁,并没有改变当时的乱世。《春秋》是孔子晚年写的。孔子死后,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这个时候,世界并没有变好,反而更加混乱。叛徒和小偷?更肆无忌惮的是,仅仅因为看了孔子的《春秋》,就不敢作恶。比如什么?三族分晋?、?田呢?,这不是典型的吗?叛徒和小偷?这件事?韩、魏、赵、田,有没有犹豫过要不要篡位?那么,孟子呢?孔子诚的《春秋》,但叛贼怕?如果是这样,也不是没有夸张和不准确。孔子的《春秋》在汉代确实有很大的影响,这与汉代的政治时事密切相关。
第一个把孔子当成?聚在一起?什么事?最神圣的?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墨子荀子韩非子都叫?圣人?但一直没有有影响力的人出面附和,所以不被学术界和社会认可。孔子当时被很多人称为?圣人?他得到了当时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孟子的强烈响应。在孟子看来,孔子不仅是?圣人?,而且是曾经?聚在一起?什么事?最神圣的?。孟子提出:?自从有了人民,就没有孔子了。?也就是说有人类以来就没有孔子了?圣人?。孟子也说:?孔子,即使在神圣的时候。孔子称之为杰作。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向孔子学习。?可以说他对孔子的评价已经到了无界的程度。然后世人称孔子?伟大的成就至高无上?、?世世代代的楷模?其实只是概括了孟子的意思。虽然我们不认为儒家是一种宗教。但后来儒家确实起到了类似宗教的作用,孟子第一个把孔子当成?领导?人们。
荀子:佩服?五经?儒生
他第一个提出五经来准备世间万物。
荀子推崇五经。他说:始学恶,终学恶?曰:其数始于诵经,止于读经仪式;其意义始于为士,止于为尊圣人之礼。在音乐上也是和谐的,诗书丰富,春秋甚小,天地之间。?在他看来,一个读书人从读书人到圣人,学五经就够了。因为五经已经包含了天地之间的知识。所谓?天地间就完了吗?,?毕?什么事?做什么?说明天地之间的知识都在这里了。这是从学习方面来说的。政治上也是一样,所以荀子又说:圣人也是人,道也是管。世界的方式是控制它。一百个王之道就是一个。所以诗、书、礼、乐之道是对的。诗为其志,书为其事,礼为其行,曰为其和。《春秋》是一个微妙的说法。世界的方式已经结束了。管?是枢纽,是圣人?那管陶呢?,道之枢纽。圣人之知在五经,王之道也。所以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执政者,都要掌握五经。(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此时所说的五经是指《易经》、《诗经》、《礼记》、《乐记》、《春秋》。荀子第一次提到儒家经典是承载万物之道,这对于后来的汉武帝和董仲舒都是第一次。罢黜百家,独尊六经?该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儒家经典的系统教学
关于荀子传经的情况,《释文序》说石矛是荀子传到《大毛公》的。汉书?《楚原王传》说,传吕氏的沈工受《诗》影响,伏秋波是荀子的师傅,吕氏也出自荀子。《韩石》今已出版,其中荀子说诗四十四首,也与荀子的儒家经典相符。《经典释文序》又叫《春秋左氏家传》,左丘明写的,传给曾参,分五次传给荀子,但《左传》也传给了荀子。汉书?《儒林外史》说,荀子的弟子秋江公爵从沈工那里得到了春秋时期的《谷亮传》,而《谷亮传》也传给了荀子。从《荀子》这本书可以看出,关于礼的讨论很多,就是荀子应该也传承了《礼记》。正是因为荀子几乎是战国末期唯一系统传经的儒家,康有为才这样说。荀子在传经方面做得更多。?(《康南海先生说?学术渊源二)?孟子之后没有佛经。2000年的学者都是荀子的学者。?(同上书《荀子》)
董仲舒:他对儒学有很大的贡献,但也有很大的罪过。
推动儒学成为国教的第一人。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六经?儒家经典从此在两千年的君主专制时代被确立为统治意识形态。如果认为两个人的事件决定了中国两千年思想史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一种圣贤或英雄的历史观。
在我们看来,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董仲舒,这些思想家其实都只是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产生了长期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看到,但我们不容易看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人格,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一样。不同的是,民族文化性格比个体性格更复杂,内涵更丰富,更难改变。这其实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是谁?从孔子到孟子,从荀子到董仲舒的思想发展,暗合了中国人(包括统治者和一切众生)内心的声音:啊,这些先贤说的,正是我们想要的,也是我们更愿意接受的。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如此广阔的文化心理基础,经学社会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年!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确立有?试错?这个过程,从先秦到汉武帝,这?试错?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两次。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游说诸侯,以求自保。秦以商鞅、韩非等法家学说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后来他以法家治国,但不幸的是,一个几代人辛辛苦苦经营的大帝国,只统治了十四年就崩溃了。这个历史教训太深刻了。这是什么时候?试错?这个过程。
汉初,鉴于长期战乱造成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活的萧条,统治者接受了黄老无为而治,与民同息的思想政策。但是呢?无为而治?黄老的思想真的是治国良方吗?由于中央政府长期不作为,地方势力过大,导致景帝盛世之时同姓王联合造反?七国叛乱?。这又是?试错?过程。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武帝即位后不久,便求贤对策,重新选择和确定了自己的执政思想。董仲舒在“三德之策”的第三策中提出: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经,古今之谊。今天,老师有不同的方法,人们有不同的理论,数百种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意义。是上面的统一,是法制的变化,是对下面的无知。我傻傻的以为那些不在六艺之科的,孔子之术的,都是偏道的,不上进。邪君说灭了利益,然后统一纪律,法度才能明确,百姓才知道怎么做。
董仲舒是汉代春秋时期杨公研究的最大代表人物之一。在经学的建立过程中,春秋公羊学因其义能脱颖而出,但?大一统?思想是其众多原则中最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恰好完全适合汉朝?大一统?政治需要,本质上也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不谋而合。虽然通常意义上,中华民族的统一是从秦汉开始完成的。但从古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深层意识中,都有着同宗同源的关怀情结,追溯到炎帝、黄帝乃至尧舜、禹的传奇时代历史,都有着原始的统一观念。从文献记载的历史来看,至少在西周时期,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国家,但当时的统治形式是分封制,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郡县制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世界处于长期的分裂和战争状态,但其最终的历史目标是指向统一。在思想家中,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法家的商鞅、韩非都主张统一。而是因为儒家思想?以德服人?法家的统一路线?用实力说服人?统一路线而分道扬镳。秦始皇贯彻法家路线,完成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事业。相比欧洲,有些国家直到近代才实现统一,而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大一统?究其原因,与中国向往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直接相关。
一旦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统治者应该考虑选择一种与?大一统?政治的长治久安反过来需要学术思想的统一。《春秋》公羊学虽然可能有很长的授受传统,但直到西汉才成书。大一统?这应该算是汉代以胡武生、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精心加工制作的结果。那又怎样?罢黜百家,独尊六经?文化政策的提出和采纳,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汉武帝和董仲舒的一个事件,但实际上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原因。此事之后,儒家经典成为帝制下两千年的统治意识形态。作为这一事件的标志性人物,我们把董仲舒作为推动儒家经典成为国教的第一人。
改造原始儒学为君主服务的第一人。
上一节我们强调了董仲舒是推动经学成为国教的第一人,但同时也指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不仅在?仁德无能?在基本点上,它与原始儒学是一致的,但在许多方面与原始儒学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榜样,主张?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天道见自性而民,天道听自性而民?。这里的重要顺序是:你的意志服从上帝的意志,上帝的意志服从民意。舆论最重。但是到了董仲舒那里,却是:?曲敏伸展了国王,瞿俊伸展了天空?重要程度的顺序是:民意服从你的意志,你的意志服从上帝的意志。董仲舒的《二语》可视为汉代儒学的发展纲要。它标志着面对国家集中统一的新形势,儒家思想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始儒学的特点是民本思想。虽然也强调尊重君主,但不赞成君主专制。儒家以背离原始儒家民本思想为代价,赢得了汉代官方哲学的地位。我们说董仲舒是改造原始儒学为君主服务的第一人。他为儒学赢得了国家统治思想的地位,这是一大功绩;他背离和背叛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又一大罪过。
剩余理论
从孔子创立儒学到董仲舒确立儒学在思想界的主导地位,大约用了三四百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政治和学术非常活跃,经历了许多原因。不同的州长?要统一天下,靠什么?不同的学派?到达?独尊儒术?这个过程。有几个历史经验应该总结一下。
儒家本来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但相对于其他学派来说,是多代学派。且不说后世的著名学者,仅在董仲舒之前就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之后就没有墨家了。道家老子庄子之后,无人可及。法家只能讨论商鞅和韩非。一个学校要想长远发展,少不了大家的辈出。
一个学校能否有大的发展,与其所依托的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关系。六经是传统文化的基础资源,到底是什么?六经?论态度,儒家棋优于他人,抱着一种继承和发扬的态度。道家认为?六经?只是?已故国王的历史?(《庄子?天的运气”),并鄙视它。法家连烧都练?一百种语言的“诗”和“书”?这个想法。墨家是唯?大亨?话在听,无事可做。所以儒家思想经久不衰是有原因的。
一个学派最终成为国教是有原因的。首先,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应该具有巨大的道德人格魅力,能够站在道德制高点公正客观地评判历史,为民族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孔子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在这个学派随后的发展中,后学有影响的人物也需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其创始人,孟子推崇孔子。聚在一起?什么事?最神圣的?荀子说五经预备了世间万物之道,这无疑为董仲舒推动经学成为国教奠定了必要的历史铺垫和理论证明。
最后,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经典(如六经),需要巨大的阐释空间。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看到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虽然都是儒家,但同根同源。六经?但是他们的思想还是有很大的分歧。这种差异可以理解为解释者自己为了适应他的时代所做的事情?解释性创作?还是?创意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