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是否平反,而是如何看待历史。

《秦桧遗嘱》的出现应该说是宋史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对于了解当时的真相和历史状况,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有些人建议,根据他的遗嘱,他应该为他永远的耻辱平反,这是秦桧冤屈的一大标志。在我看来,秦桧是否被冤枉,是否应该平反,不是我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而我认为,其实是否平反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或者如何评价历史事件才是首先要了解的,也是必须的。

这里涉及的是一个历史问题的评价标准。

无论是评价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坚持历史的方法,即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乡土环境中,历史地看待问题,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也不能用现代的标准来评价。评价秦桧也是如此。不能用现代的眼光下结论,但要穿透历史的迷雾,把人和事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考证,自然会得出具体的结论。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老韩说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那么应该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为标准还是以我们后代的知识水平为标准呢?因为某些历史事件的长期影响或后果,只有在那些事件发生后或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不断显现出来,作为后来者,因为有时间间隔,我们才能视野开阔,更清楚地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时间间隔可以让人冷静判断事物,做出比古代更公正的评价。比如秦始皇征服六国,统一天下。期间连年征战,生灵涂炭,肯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生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如果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和看法为标准,肯定会被诅咒。对这场战争的肯定,只能是后来者的理解,或者是享受了统一的好处之后才理解。

老韩认为,要把是否从正面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认识和评价人和事的标准。所谓社会进步,包括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和制度上的进步。所有符合这个标准的方面,哪怕是一面、一段、一点,都应该得到肯定。这样,对人物的评价就不能是纯粹的有效,还要有交往的主观动机。例如,杨迪皇帝想乘船游览江南,所以他不惜重金开凿大运河。但客观效果是连接南北交通,灌溉良田,促进生产力发展。所以对人物的评价比较复杂。

在老韩看来,人的一生一定是多方面的,有些方面可能会被否定,但有些方面可能会被肯定。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比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又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和中坚力量。它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技知识的积极输入者,又是洋务企业中维护旧的封建生产关系和管理制度的主要后台人物;他同情戊戌变法,视梁启超为中国栋梁,资助“强学会”。但出于私心和政见,他千方百计阻挠戊戌变法,帮慈禧做了很多坏事。

掌握丰富的材料,分析比较不同的材料,对于研究正确的历史事实是有意义的。所以,应该根据秦桧的生平来仔细研究,这是专家的事,所以老韩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只要避免贴标签和封顶,自然可以客观公正。

至于有些人,他们从人权出发,认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让人下跪,所以秦桧应该站起来,不管他是否被平反。老韩对此严重不以为然。如果阿婷没事,自然应该站出来,昂着头。但是,如果研究出来,确实是汉奸,那为什么不让他下跪,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方式,更是人们对这一事件强烈的情感表达。至于想把宋朝的事件纳入现代司法,没必要脱裤子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