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西关文化的意义
保护西关文化的意义,弘扬西关民俗文化,推进西关特色文化建设,是关系到广州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问题。西关民俗文化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历史上,广州是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外文化交汇的融合点。西关也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重要发展地。因此,西关民俗文化的建设和保护对岭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筹协调,全面提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水平
近年来,广州一直在进行旧城改造,许多文物和建筑遗址被埋没在废墟中,才被发现。可见,全市各区优秀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维护迫在眉睫。比如修西关大屋,建立保护区。广州市现有的西关大屋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多宝路、逢源路和金龙西路,其中李文田昙华底,距今100多年。此外,还有位于荔湾区攀西饭店南面的锦西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范围东起金龙西路,西至原西关上支;北起丰原沙地的一条小巷,南至三联直街。这个建筑群包括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西关大屋。尽管如此,现存的西关大屋还不到100,其中只有10左右有保留价值。
2001以来,八合堂、荔湾区档案局、文化局等单位对散落在恩宁路及其附近街区的粤剧名人故居进行了调研。历时八年的研究报告粗略估计,在恩宁路、多宝路、逢源路、包华路一带,有数百处粤剧名家故居。然而,随着城市改造的加速,大量未开发的演员故居逐渐被破坏。粤剧名家张活游故居即将拆迁时,故居的保管人叶兆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巴河会馆像个蟹壳,旁边的演员故居像个蟹爪?。现在呢?蟹壳?还在,但是那些?蟹爪?但却不断地变成废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因此,对于已经确认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地带,落实保护责任和措施;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和建筑要及时认定并纳入保护范围,努力抢救有生命的民间艺术,恢复重要的民间建筑和其他文化遗址,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二)让西关文化深入人心。
为了保护西关文化,市政府建立了荔湾博物馆和西关民俗文化中心,还保留了部分西关建筑旧址。尽管如此,人们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由于缺乏管理,老城区的一些名人故居经常遭到破坏和涂鸦。其他人锁着门,房子杂草丛生。比如恩宁路上的李小龙故居,门上贴了一个封条,上面写着?故居文物?。但是白墙上还是有黑色的水痕,墙角长满了攀缘植物。附近的居民说,故居从未对公众开放过。既然政府在恩宁路最新的规划改造方案中将李小龙故居定为重点文物,就应该对其进行重建维护,积极宣传,及时开放,增强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对于西关民俗文化,很多人只知道它的存在,却不知道它的历史,更不去思考它的未来。有些甚至被遗忘了。比如十几年前经常听到的西关评书,转身,菊花圆,炒年糕,汤圆,奶奶叫我龙舟,我不知道怎么照看鸡,大到可以卖。我卖了多少?卖了365美分。?现在好像再也没听过了,小孩子几乎不会唱歌。其实,相关机构可以出版一些书籍、音像等资料来记录人们口耳相传的西关童谣,不要让它在岁月的洗礼中被遗忘。
西关文化深入人心并不容易,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大众的共同努力。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民俗文化引导机制,大力发展西关传统文化。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责,以市、区为龙头,以街道为重点,以社区、学校、企业为支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组织引导和政策宣传,组织引导群众了解西关文化,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三)突出西关文化元素,努力提升品牌效应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保护与发展、西关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基本关系,以弘扬西关文化提升品牌效应,引领潮流,积累西关文化发展经验,提升建设岭南文化名城的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引导机制,大力发展西关特色文化产业。以积极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文化企业和文化艺术团体加快发展具有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特别是在新闻媒体、影视创作、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旅游食品等行业,打响文化品牌。
保护马史街,关爱西关文化?西关的特色一定离不开行程,离不开石头,离不开人情味?。正是因为西关的原住民?在马史街长大,在马史街追逐跳跃橡皮筋,坐在马史街门口乘凉聊天?,要给马史街吗?人情味?才有西关文化。?
近日,荔湾区恩宁路地块内街大理石板事件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荔枝湾建设指挥部近日回应称,恩宁路地块大理石街将保留原有风格,挖掘出的大理石将用于恩宁路地块。同时,荔湾区将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立马史档案,欢迎广大市民监督旧城改造。
据说这些麻石本来是准备拆了去荔枝湾涌做景观改善的。重建荔枝湾,重现?一湾碧绿,两岸荔枝红?美丽的风景让广州的西关风情源远流长。这是市政府对西关历史文化街区重建反复宣示的美好愿望。然而,在恩宁路的改造中,这样美好的愿望却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原因是老百姓听了他的话,总觉得荔枝湾建设指挥部做的事情完全是?说一套做一套?与这个美好的愿望背道而驰。
当初恩宁路地块拆迁时,要求当地居民签订永久搬迁合同,要求当地居民永远离开原居住地,即使就近安置,也要离开世代居住的街区。我们说了,就算恩宁路街区是那样建的?假古董?没有西关的原住民,西关的历史文化是什么?一群外国人住在这里?假古董?西关的构成,就没有西关的历史文化!
马史街是居民内街的特色界面。马史街是两边居民旅游、玩耍和休闲的地方。只有保持在居民楼之间才有意义。离开居民,以原内街的街道碎石作为荔枝湾综合整治的景观材料,并不一定适用。即使适用,实际上也是把带有鲜明市民生活色彩的街道材料变成了失去了生活基础的装饰材料,就像拿废弃的铁路枕木做一条木栈道,只剩下废物利用的意义了。得不偿失!
旧城改造中征收拆迁不可避免,但应充分尊重原居民的居住权。?西关的特色一定离不开行程,离不开石头,离不开人情味?。正是因为西关的原住民?在马史街长大,在马史街追逐跳跃橡皮筋,坐在马史街门口乘凉聊天?,要给马史街吗?人情味?才有西关文化。这种文化是与居民的生存权结合在一起的。对于荔枝湾景区的建设来说,改变居民的居住环境,拆除和搬迁居民赖以生存文化的重要建筑构件,显然与旧城和历史文化保护的目的相违背。
尽管恩宁路改造顾问团的专家唐国华也明确表示?不拆石板路(即马史街)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拆除马史街是违反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违法行为,是一种破坏!?但遗憾的是,荔湾区相关部门当初并没有充分尊重这一点。
对于市民要求在原地保护马史街,对于专家来说呢?马史街应该就地保存,拿它当景观材料得不偿失?对于媒体对此问题的报道,荔湾区政府作出决定,责成施工单位立即停工整改,并明确恩宁路地块内的捣碎街巷将保留原有风貌,因改造挖出的捣碎石将按规划要求用于恩宁路地块,不得用于其他地方。这是一种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态度。我希望言出必行,行动有成效,还市民一条马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