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历史
当时逃避华文教育责任的殖民地政府,似乎没有注意到许多中国中学毕业生无法继续深造所带来的问题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政府仍然抛弃这些年轻人进入新成立的马来亚大学,这是殖民政府为这一地区建立的唯一高等教育机构。
因此,计划建立一所中文高等教育机构的情况出现,以满足每年从该地区中文学校毕业的大量青年男女的愿望。1953年5月,已故新加坡商业巨子陈留时先生与当地华文教育的赞助者成立筹备委员会,共同创办一所以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大学。
由新加坡发起的创办大学的倡议在华人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各个角落都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募捐运动和创办大学的热潮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由于殷商士绅的热心捐助和工人阶级的贡献,转眼间筹集到巨额资金,迅速启动了建校计划。新加坡福建会馆赠送岛国西端裕廊地区500多亩地作为校址,立下汗马功劳。从一开始,英国当局就不同意中文大学的计划,这所大学的创办者受到了许多阻碍。最终只有靠民间力量,才能在没有官方支持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因为殖民政府拒绝授予这所大学大学的地位,这所大学注册为公司,其宗旨是服务东南亚,所以取名南洋大学——因为南洋以前是中国人对东南亚的统称。南洋大学创办后,创办人积极物色有名望的学者执掌南大。当《吾国与吾民》的作者林语堂博士接受大学校长一职时,各方都感到荣幸。林博士于1954年10月就职。各方都希望正面,但林博士与创办人对建大学的计划意见不一;因此,在大学开学和建设工程进行之前,林校长于1955年3月辞职。林语堂和南洋大学分手了。
1956年3月,大学行政委员会成立,进行大学行政管理。文学院院长张天泽博士被选为主席。同年3月15日举行开学典礼,3月30日正式上课;1958年春,第一期建设工程竣工。
1956年,大学刚成立时,只有两所学校:文学院和理学院。文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现代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教育五个系。理学院有四个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和生物系。入读商学院的新生暂时并入文学院经济政治系。次年,商学院正式成立,设有工商管理和会计与银行两个系。
就在大学迅速建立规模的同时,该地区的政治发展也在迅速演变,此时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这是英国殖民统治迅速退出该地区的第一个标志。在这种新的政治形势下,新加坡立法议会以当选代表的多数,于1959年3月4日通过立法,确认了大学的法律地位。1959年5月29日,公报外颁布《南洋大学法》,5月27日正式生效。自此,南大被正式承认为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同年,1956年入学的第一批学生即将毕业。然而,南大的困难并没有因为南大获得合法地位而完全解决。担任公务员时,新加坡公务员委员会和马来亚公务员委员会只承认新加坡和马来亚两所政府资助大学颁发的学位。由此引发了NTU学位的“承认”问题,并在随后的八年中成为一个持续争论的问题。
在政治发展方面,新加坡在1960年成为一个自治国家,所有的议会和政府都是选举产生的。新政府密切关注南大的发展。因此,任命了一个审查委员会,审查前政府任命的一个委员会的报告,旨在促进南大成为国家赞助的大学。自1960起,庄博士被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聘为副校长,主持南洋大学的行政工作。这四年,管理大学的行政委员会同时告一段落。大学行政长官的名字由大学法规定的校长改为副校长,说明南大有意改变脱胎于美国的中国的大学制度,沿袭英国的大学制度,与当地的高等教育制度相一致。虽然在1966之前,大学法中一直保留着校长的称谓,但由于新加坡的独立,新加坡共和国议会正式对其进行了修改。在同一修正案中,其他几个条款同时被修改,以符合英国的大学制度。
南大毕业生因为学位未被当地官方承认,被迫出国深造,寻求高等教育。NTU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北美、欧洲、美洲、澳洲等亚洲国家的研究生院,而他们进入研究生院后的优异表现也为新加坡政府日后“承认”NTU学位铺平了道路。
此时南大的未来由两股互补的力量推动——一是南洋大学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二是政府希望南洋大学融入国家教育体系。政府与南洋大学理事会(大学法规定的南洋大学最高决策机构)长期交换意见;最后,1964年4月,双方达成协议,根据协议,政府郑重保证南大能够保持自己的特色,同时政府将在同等基础上给予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同等的财政资助。随后,南洋大学开始重组。首先,庄朱琳博士,副总裁,7月辞职1964;临时学校行政委员会负责学校行政几个月,然后一个代理校长代理学校行政,直到1969开始。
1965年初,南洋大学委任课程检讨委员会审查南洋大学的学术改革。委员会建议将南大原有的四年制学士学位课程改为三年制普通学位课程和一年制荣誉学位课程。荣誉学位课程授予学习成绩优异的普通学位毕业生。英国大学体系从此被纳入南大学制。
委员会还建议成立一个语言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为各系英语不好的学生提供英语补习班和熟练程度。中心成立初期1967,语言课程齐全,尤其是汉语课程。这门课程让很多外国学生来到南洋大学学习,包括苏联学生和美国学生。
委员会的其他重要建议包括在文学院设立马来语系,在已废弃的文学院设立现代语言文学系和教育系,在理学院设立化学工程系。上述建议已得到实施。
随着课程检讨委员会建议的实施,南洋大学教职员的薪酬比率亦有所调整,与区内两所国立大学的薪酬比率相若。从此,南洋大学招收优秀教师的最大障碍消除了。
南洋大学改制从1964开始,到1968接近完成。同年5月,教育部长在毕业致辞中宣布,新加坡政府正式承认南洋大学授予的学位。
第一届应届毕业生毕业于1969年初,这也标志着旧的四年制普通学士学位制度的终结。1969/70学年,所有院系同时开设荣誉学位课。
黄教授自1965起担任代理校长五年,于1969年初退休。理事会聘请著名学者黄瑞生教授为会长。黄总统上任后,制定了许多发展计划,并陆续实施。研究院的成立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以适应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需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研究工具,提高大学的行政和服务效率,李氏基金会在1969年底慷慨解囊,在校园内设立了李光前计算机中心。
1970,李氏基金会再次慷慨解囊,帮助大学建立李光前文物博物馆,目的是保存亚洲文物,供学术研究,向大众推广亚洲文化。
1970/71学年伊始,南洋大学选拔第一批研究生进入研究生院的亚洲文化学院、数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和商业学院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1972年7月第十三届毕业典礼上,研究生院第一届毕业生被授予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这是南洋大学历史上新的里程碑。
1972年9月,黄校长辞任校长,成为港大校友。著名公共管理学者、精通中文、英文和法文的薛寿生教授被任命为理事会主席。同年9月23日薛校长就职,并到学校任教。
中国语言研究中心成立于1974。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汉语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帮助解决中小学汉语教学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1975年4月,薛校长辞去校长职务。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的潜力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理事会接受了新加坡教育部长李昭明博士的任命,从1975年3月17日起担任南洋大学校长。由此,南洋大学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南洋大学建校20年来,1975/76学年首次有各族学生被各学院录取。这是把南洋大学发展成为国立大学极其重要的一步。在本学年,学制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即以更加灵活、基础更加广泛的课程结构取代了以院系为中心的狭窄教学内容。此外,还开设新的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科学、环境科学、银行与金融、大众传播与社会学、心理学等。
(按:以上为1974/75的16届研究生学报更新版。此后的五年版中,简史没有再加,似乎被打破了。根据网站信息,以下是《南大风雨二十五年》一文中相关信息的节选。)
1974年5月期间,陈留石先生的家人向南大捐款50万元作为“陈留石奖学基金”,以纪念陈先生生前热心教育的崇高精神。随后,李氏基金等积极响应,共捐款92.75万元。2005年6月15日,市委在行政楼为已故市创建者陈留石先生举行了铜像安放仪式,以表彰陈留石先生对创建事业的不朽贡献。
1975年7月26日,南大举行第十六届毕业典礼。在仪式上,南大校长李昭明博士透露,南大和新将军成立了校际委员会,以促进两校之间的合作。人事方面,7月1日,孙渔政治学教授吴德耀被任命为NTU研究院院长。由副校长路遥担任理学院院长,郑奋兴教授、谢教授担任商学院院长。
从4月1,1,976新学年开始,南大当局采取措施全面检讨校内所有学系的课程,目的是明确和确定所有学系的目标和方向,以符合国家(新加坡)的发展和需要,避免与新加坡大学的发展目标和方向重叠。该措施于今年6月65438+10月完成,并于10月9日165438召开的校务会议上通过,决定于1977/78新学年开始实施。1976年8月14日,李昭明校长在南大第17届毕业典礼上宣布,南大将更加积极地从中文学校以外的其他来源招收学生,并更广泛地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
1976 8月16日,李昭明博士开始休假:NTU理事会任命吴德耀教授为研究院代理院长兼院长,路遥留任副院长。10月27日1976 10南洋大学体育中心开幕。仪式由新加坡发展国务资政兼体育委员会主席陈博士主持。同年165438+10月15,语言中心中国语言组并入中国语言研究中心。
1977年8月3日,南大校董会宣布,吴德耀教授将辞去代理校长职务,于15年6月生效,留任研究院院长。此后南大暂时没有校长。8月23日,南大校董会执委会召开会议,会后宣布:(1)在任命校长之前,南洋大学将由一个专门委员会管理;(2)为了实现长期目标,我们将与尚德进行更紧密的合作。
1977 165438+10月1,南洋大学宣布借调新大原副教务长胡桂馨女士为教务长。65438年2月27日,新加坡社会事务部常务秘书陈被借调为南大秘书长,负责执行专委会的决定,处理大学的日常行政工作。
1977 12.23李光耀总理在新大学政治科学研究所主持的演讲中谈到南大的未来发展,强调政府有责任确保南大重组不可避免,政府绝不会袖手旁观和拖延南大重组,并强调英语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大学生必须具备使用第二、第三语言的能力。李光耀总理在南大历史学会的另一次演讲中指出,南大改革成为英语授课大学的障碍在于南大校园根深蒂固的华语环境,而在这种环境下建立英语的应用并不容易。他认为南大学生必须完全沉浸其中才能掌握英语。
1978年3月4日,NTU议会和NTU议会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从本学年开始,武吉提马的NTU校区将成为两所大学的联合校区,让NTU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学习,提高英语水平,希望消除民间对NTU生存的一些偏见和刻板印象。
1978年7月3日,新学年伊始,1800名新生被安排到联合校区上课,其中南大新生约580人。南大二、三年级学生继续在句容校区上课。
1980年3月7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致信南大校董会主席黄祖耀,提出南大未来命运的问题。基于两个越来越明显的原因:(1)南大师资匮乏,难以聘请到高素质的教师;(2)学生更愿意进入新大学而不是南大,在丹顿报告的基础上,他建议南大和南大合并。李总理在信中列举了三个方案供评议会作出决定:(1)尚德与南大合并为一所国立大学和一个校区;(二)合并为一所国立大学,但保留两个校区;(3)联合校区三年过渡期结束后,南大将重新开放。李总理在信中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的解决办法是将和合并为一所新加坡国立大学。
1980 3月10日,NTU政务委员会主席黄祖耀给李光耀总理回信,明确提出了NTU应该继续存在的两个理由:一是深信新加波需要且有资源维持两所互相竞争、相辅相成的大学;第二,NTU是在新加坡和本地区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建立起来的,他们为南洋大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包括黄包车夫甚至百万富翁。
1980年4月5日,NTU议会发表声明,决定接受李光耀总理的提议,将尚德和NTU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由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组成)。拟建的技术学院将位于南大校园内,名为“南洋理工学院”。将从1982招生,将是1992之前成立的“南洋理工大学”的核心。
1980 8月16日,南洋大学举行第21届毕业典礼,最后一批毕业生领取南大毕业证。弦歌被弃,被迫倒闭。南洋大学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后新加坡政府终于在南洋大学旧址上重建了一座南洋大学牌坊,就是名片上显示的那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