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读后感

导语:《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百家墨家的经典。提倡兼爱、互不侵犯、尚贤、尚同、天职、明贵、非命、非福、节俭葬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时期的科技成果,大部分都是靠墨子。以下是墨子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看了墨子的范文1墨子(生卒年不详),本名翟,东周末春秋战国初宋人。墨子是宋代贵族木易的后裔。据《史记》记载,墨子在宋代当过医生。墨子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知识,接近工农小生产者的出租车。他自诩“君之上无难事,农之下无难事”,是一个同情“农工之民”的文人。在家乡,滔滔黄河东流,墨子决心要走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祖先曾经拥有的辉煌。他是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一杰”。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志”、“鬼”、“死”、“非乐”、“节俭”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俭和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一套在几何、物理、光学方面成就卓著的科学理论。当时百家争鸣,被称为“非儒家即墨”。

在《墨经·鲁兹文》中,翟墨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博爱、互不侵犯、尚贤、尚同、尊天、鬼、不幸、命运、节俭和丧葬。他认为,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在十大主张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如果“国乱”,选“尚贤”和“尚同”;如果国家积贫积弱,就会选择“攒钱”和“攒葬”;等一下。

墨子的主要主张:爱而不攻。博爱意味着平等和博爱。墨子主张爱情没有等差,这与儒家的博爱相违背(“亲亲有术,尊贤等。”).墨子要求君主、父子、兄弟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亲相爱,“若一人爱其身”,提出“天下人皆相亲相爱,强不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辱愚”。他认为,强者挟持弱者、富人鄙视穷人、贵人自傲的现象,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相爱造成的。同时,墨子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弊端就是战争。因此,从博爱的观念中,非攻击性被衍生出来。鉴于当时社会动荡,各国互相攻击,人民互相残杀。墨子渴望找到动乱的根源和拯救世界的良方。他说,“人若同时相爱”,“人若以国为国,以家为家,以身为体”,那么战争就化为丝,天下就太平了。爱而不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而墨子的兼爱和与僧同道的思想,最终倾向于走向专制主义,而儒家虽然崇尚等级制度,但最终走向了平民——孟子提出“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走向了民本。像孟子这样的儒家思想更容易实现。孟子说“老有所为老有所不为,幼有所不为幼”的道德观念是基于人性的,并不像墨子的兼爱那样难以实现。当然,孟子的义利观也是超越性的。

崇尚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色。墨子认为天有志向——爱天下所有的人。因为“人不分年龄贵贱,皆是天庭之臣”,“天庭之爱厚”,如果君主违背天意,就会受到天庭的惩罚,否则,就会受到天庭的奖励。墨子不仅相信鬼神存在,而且特别认为他们会对地球上的君主或贵族进行赏善惩恶。这里可以看出,墨子把没有意志的自然描述为有意志的人格神,天意是互爱互利。如果你遵从神的旨意,你会得到奖赏,但如果你违背神的旨意,你会受到惩罚。

墨子倡导的尚同与尚贤。尚同要求人民和天子步调一致,团结一致,实行正义的政治。在尚贤的前提下,尚同要求人们与他们的上级明辨是非。“顶上的东西一定是对的;什么不是,就不是”,一步一步统一思想,最终使“天下之民皆同天子”,即集中统一于中央。这是一种集权专制主义思想,后来被法家发展和运用。墨子尚贤和尚同,一方面要求突破宗法制度,赋予“农工之民”政治权利,另一方面又要求自上而下与天下大同,这是一个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反映了小生产者思维的特点。

圣贤包括选圣贤为官的和选圣贤为帝的。墨子认为,君主必须选举国家的贤人,人民在公共行政上应该服从君主。墨子请上面了解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奖善惩恶。墨子要求君主启用尚贤,即任用贤者,革除腐败者。墨子非常重视尚贤,提出“尚贤为政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利用骨肉至亲,而对于圣人则不计较出身,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基”的观点。可见,墨子和孔子在为贤之道上还是有区别的。墨子的“至德之道”就是造福百姓,使百姓脱离水火,安居乐业。所谓“德之道”是什么?俗话说:有权者助人,有钱者励人,智者劝人教。如果这样,饥饿的人会得到食物,寒冷的人会得到衣服,混乱的人会得到治疗。饿了就有饭吃,冷了就有衣穿,乱了就有治。孔子的“德之道”主要是学习和掌握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礼仪,并根据《周》的礼仪来提高个人修养。这就是所谓的“君子博学于文,可以为礼,也可以为夫!”“克己复礼,是仁。”可见,只有用礼来约束自己,虔诚地维护,才能算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君子。

墨子的省钱葬观。节俭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个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铺张浪费,特别是反对儒家所看重的长葬重葬的习俗,认为长葬重葬不利于社会。人们认为君主和贵族应该像古代三代圣君一样过着清廉节俭的生活。

墨子极度反对音乐,提出了一个不乐观的观点。即使是在旅途中,我听说汽车正开往朝戈方向,也立即调转车头。他认为音乐虽美,但会影响农民种田、妇女纺织、大臣处理政务,不符合圣王原则和人民利益,所以反对音乐。墨子之所以“不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唱歌跳舞可以使人感到快乐和舒适,而是因为他认为在那个金钱不足、民生艰难的时代,政治家们只关心自己的享乐。这是他们应该做的吗?另一方面,孔子提倡礼乐之教,这就要求我们看到,孔子是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推崇周礼,认为礼乐可以教化民众,维护统治。

墨子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认为这种说法“饰以命以呼淳朴之民”。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在扼杀和损害人的创造力,于是提出了一种宿命。他认为国家安全和混乱控制不依靠人力资源。他主张充分发挥人力的积极能动作用,批判消极命运。墨子认为儒家宿命论是一种害人的懒惰哲学。事实上,墨子仅从儒家的一些言论来批判儒家的命运是有失偏颇的。纵观孔子的一生,他所做的并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认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判断真假的三表:第一表是“古圣君之事”,第二表是“百姓耳目之真”;第三表,“废除(发展)刑事政治,看国家人民利益”。三表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是认识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墨子的理论主要是实践性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他的很多主张都是针对现实中的缺陷。墨家这种突出的实践理性,不仅使其著作存在诸多不一致之处,而且理论适应性差,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所以荀子说“墨子盖用而不知文。”

儒家墨学有不同的社会基础,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墨家有人民性,墨子是工人圣人。

墨子读后感范文2一直以为自己从小就接触了孔子和老夫子的儒家思想。进入大学后,他发现一切都不是我想的那样。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和传播,不能只用这八个字来形容。我们都知道,佛、道、墨是当时最成功的四大流派。仲尼的儒家思想是我们看到人性最温暖的理想;老聃的道学是我们从思想中感受到简单的力量;庄周的悠然之旅,是我们听到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歌唱;至于韩非的法家,他们向我们展示了秩序下的繁华。

我个人不太喜欢孔子。可能只是因为他的那句“只有小人,女人难养”或者是因为读完墨子的女人“三从四德”理论,我更喜欢墨子墨子,他总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来看问题,解决问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这方面,墨子有着天然的优势:出身于下层手工业,对民间所受的苦难有着深刻的理解。有人曾说:墨子是儒家的叛徒,是墨家的始祖。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墨子只是在学习儒家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繁琐的礼仪等不利于国家民生的思想并不适合他,而选择了另一条更适合他的道路。

墨子作为一名高官,在深入了解民间疾苦后,提出了“强本节支”的主张。“强基”就是加强农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节俭”就是反对统治阶级的过度浪费。墨子认为,一切不利于民的费用都应剔除。在我看来,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真正站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为人民着想。为人民工作的思想家。

墨子对治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兼爱”、“不侵犯”。把人当自己,爱所有的人,不损人利己,不关心他人,这才是“博爱”。他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只关心自己和自己,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人们相互敌视。今天,我对此也颇有感触: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人们的眼界却在不断变窄。当社会把宣扬善行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可以一窥我们的社会风尚。为了有朝一日实现“路不拾遗,夜不关门”的社会理想,孟军应该向墨子学习,倡导“相亲相爱,相得益彰”,号召天下人人相亲相爱。为了“贪婪和胜利是名利的好处”而不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是“非进攻”,墨子强烈谴责了“非正义”的战争,指出这种行为的本质也是一种无耻的“利己”行为。为了消除战争,他带领弟子从事防御战的实战研究。墨子的观点完全适用于我们中国。虽然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我们从不以多欺负少挑衅的方式自寻烦恼,而是始终采取和平手段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即使其他国家有时冒犯了我国,我们也总是想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来解决。但一旦涉及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问题,我们绝不会让步,甚至会强硬反击。

《墨子》是一部文字简单的书,但它包含了许多丰富而精辟的思想。即使在现代,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值得学习和借鉴。作为21世纪的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完美地融入现代化建设,以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先秦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各种思想活动非常活跃。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被后人称为百家。儒、墨、名、法、道、阴阳是当时公认的最有影响的思想流派。墨家是其中一个奇特的学派。一方面,墨家在战国时期成为鼎盛时期的思想政治集团,其学说和儒学在当时被称为杰出的学派。战国中期的大学者蒙克曾这样描述墨家的力量:“圣王无为,诸侯散漫,论辩,杨朱、之言盛行于世。天下之言,不归杨,便归墨。”另一方面,墨学进入封建社会后,由于种种原因陷入沉寂,以至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其理论几乎无人问津。这无疑引起了后人对其研究的兴趣,但也给墨学研究带来了困难,因为先秦时期对墨学的记载和评论太少,可供我们掌握和利用的资料也相应较少,这与儒法道的研究明显不同。正因为如此,记录了先秦时期墨家学说的《墨子》一书,在我们研究墨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我觉得墨学研究有一个特点,就是相对于儒、法、道,学术界对墨学的研究很少,但在这几个研究中,学者们在很多问题上的争论很多,学者们在论证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别人的观点时,都是引用和使用相同的史料。所以看了这些学者的长篇大论,我觉得有必要深入准确地掌握这些原始史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墨家的精髓。

《墨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墨家思想的各个方面,包括尚同、尚贤、不侵犯等。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张的第一要义。尚同在《墨子》中首先阐述了“尚同”政治命题成立的理论前提。墨子认为,在没有刑事行政的社会初始状态下,“一人为正”,“十人为正”,“人有正而非人,故有异。”所以“天下之乱,如禽兽也。”所以墨子认为,欲救天下于乱,必须建立政治、国家、刑事制度,即建立“与天下为义”的意义和“从事天下之义”的意义。那么这里的人就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一人为义”“十人为义”必然导致人非他人为义的结果。因为很多人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通过相互妥协和让步来解决,没有必要去否定别人的“义”。这样,墨子所主张的“天下之义共”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那么墨子的理论在这里有问题吗?不会。因为进一步分析,虽然存在上述情况,但并不是所有关于“义”的冲突都可以由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也就是说,不能完全排除非他人义、不合作的情况发生。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必然。它不是一对一的必然。并不是说一个“义”的差异必然导致一个非他者的义,而是说在“义”的差异和冲突的背景下,必然导致当事人自身无法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非他者的义和互不相让。所以墨子的这个论点是成立的。然后我们明白这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才能避免天下大乱?墨子认为只有确立了“为天下之主”的意义,才能拯救世界,所以他想出了一套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治法律理论。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这样的乱世,救世只能用“共济天下之义”的方式来解决吗?如果有其他方法,墨子提出的这个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这是两个关键问题。如果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墨子的政法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问题。首先,从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分享世界的意义”,世界依然可以和平发展,世界也就没有混乱。现实世界告诉我们答案。其次,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不难回答。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带来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显然,有更好的方法。问题看似解决了,但真的有那么简单吗?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之所以轻易得到上述答案,是因为我们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而人类社会发展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有理由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人物及其思想。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在现代,我们知道从北京到上海最快的方式是坐飞机,而两千年前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无疑是骑马。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时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那个阶段,对于我们所知道的问题,是否有更合理、更科学的解决方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就算有,有没有可能提出来实施?所以据我所知,墨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在当时还不能说是正确的、科学的,但总体上是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墨子一生唯一可行的、正确的救世之道,就是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