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战争导论:巴尔干半岛的两场战争

巴尔干战争是指1912 ~ 1913时期发生在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两次战争。

20世纪初,欧洲大陆多事之秋,国与国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加深,斗争加剧。在巴尔干地区,许多矛盾在这里汇聚和斗争。1912年,由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组成的巴尔干联盟爆发了一场针对土耳其的战争。因为欧洲国家在巴尔干地区有很大的利益,所以介入这场战争是必然的。对战争的干预导致了欧洲各国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接上了导火索。

位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巴尔干半岛,在历史上遭受了无数次战争创伤。20世纪初,土耳其这个14世纪初崛起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国家,还控制着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大片领土和附属国,而阿尔巴尼亚还没有实现独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的人民仍然在马其顿和色雷斯遭受政治压迫和迫害。

1912年3月,南部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署了反土耳其联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签署协议,黑山也于8月参加。就这样,四个巴尔干国家组成了反土耳其联盟,决定利用意土战争的机会,对土耳其发动战争。然而,欧洲国家企图在巴尔干半岛控制自己的命运,他们以自己的利益进行干预。1912,10年10月8日,黑山首先向土耳其宣战。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分别于6月5438+07日和6月5438+0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军队撤出巴尔干地区。

土耳其* * *拒绝了这一要求,开始调动军队。这构成了巴尔干联盟对土耳其宣战的直接接口。6月5438+0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对土耳其采取了军事行动。

巴尔干国家在士兵数量和武器质量上都优于土耳其军队,尤其是在火炮质量和军队作战训练水平上。在民族解放斗争目标的鼓舞下,这些国家的军队士气高昂。保加利亚军队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组成主力。塞尔维亚主力(三个集团军群)对付马其顿的土耳其集团军群。萨格利亚和伊庇鲁斯的希腊军队准备分别对付帖撒罗妮加和亚尼纳的军队。希腊海军准备对土耳其海军采取行动,以确保盟军在地中海的制海权。黑山军队的任务是配合塞尔维亚军队在马其顿作战。盟军对土耳其军队形成包围之势,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达之前击溃敌军。

10月22日,1912,10,黑山军队和两万塞尔维亚伊巴尔军队在色雷斯北部和阿尔巴尼亚北部向土耳其军队发起进攻,保加利亚军队越过保土边界向南推进。位于宝军群右翼的第一军击退了上军。在多次击退土耳其军队后,在左翼作战的保军第一、第三军团于65438年10月22-24日在kyrk-Kiliser(洛泽格勒)附近击败土耳其军队第三军团,开始向南推进。1912 10 10月29日至6月29日,165438+10月3日,在Loureibringaz发生激烈战斗,土耳其军队第四军被击溃。土耳其军队匆忙撤退。1912 10 10月24日,塞尔维亚军队发起总攻,马其顿的土耳其集团军群被打垮。在马其顿南部,希腊军队于6月5438+065438+10月1和2日在叶尼杰附近获胜,并向萨洛尼卡发起进攻。该城的守军于9日投降。

希腊海军封锁了土耳其海军通往达尼尔海峡的出口,实施了夺取爱琴海诸岛的战役。1912 165438+10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然而,盟军随后的军事胜利并不符合一些大国的利益。俄罗斯(1547 ~ 1917)在支持巴尔干国家的同时,担心保加利亚军队进驻伊斯坦布尔不利于自己解决黑海海峡问题。德国(1871 ~ 1918)和奥地利(1867 ~ 1918)认为塞尔维亚和希腊是站在协约国一边的,不希望他们强大,而是把土耳其当成自己的潜力。在大国的压力下,土耳其分别于1912和12年与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署了停战协定。

1913 65438+10月23日,土耳其发生政变,新* * *(青年土耳其党)拒绝接受和约条款。2月3日,巴尔干联盟国家重新开战。连续几次失败后,土耳其于4月签署了第二次停战协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随着伦敦和约的签署而结束。根据这个条约,土耳其几乎失去了它在欧洲的所有领土。巴尔干国家人民摆脱土耳其压迫的愿望实现了。

这场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民族解放的性质。俄国革命家列宁指出:“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个环节。」

1965438+2003年6月29日至8月60日,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和土耳其为另一方,发动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它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原同盟国矛盾激化的结果。失去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塞尔维亚要求马其顿赔偿。希腊还希望以保加利亚为代价扩张领土(当时保加利亚已经收复了大部分领土)。罗马尼亚对保加利亚提出领土要求。1913年6月29日夜,保加利亚对马其顿的塞尔维亚军队和希腊军队采取了军事行动。保加利亚各集团军群的进攻被阻挡,塞尔维亚军队反击,突破了保加利亚第四军的阵地。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6日,保军被迫撤退。

5438+00年6月,罗马尼亚毫无抵抗地与保加利亚开战。21,土耳其撕毁1913的伦敦和约,与宝骏军交战,占领埃迪尔内。保加利亚在全面溃败的威胁下于29日投降。根据1913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不仅失去了大部分收复的领土,还失去了布罗加特南部。1913年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签订的《君士坦丁堡条约》迫使保加利亚归还了埃迪尔内。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是巴尔干地区的势力重组:罗马尼亚于1882年脱离三国同盟,与协约国关系密切,而保加利亚则加入了德奥同盟。因为失去了大量领土而被大大削弱。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王国,像奥地利的眼中钉,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1913年夏天,奥地利秘密向盟国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来遏制塞尔维亚。但德国(1871 ~ 1918)和意大利拒绝采取行动。这些都成为1914年一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巴尔干战争导致国际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后巴尔干国家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为大国继续干涉和控制巴尔干地区提供了机会,为世界大战埋下了导火索。巴尔干战争后,各国加紧军备竞赛,大量征兵,研制生产各种新式武器,军费大增。一战前夕,德国和奥地利的军费预算达到6543.8+04亿马克,同盟国的军费预算也达到47.6亿马克。两大军事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制定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总参谋长毛奇(1871 ~ 1918)过去说:“我们准备好了。对我们来说,战争越早越好。”这场战争非常具有爆炸性。

巴尔干战争中,火炮射程和射速提高,机枪数量增加,飞机除空中侦察外还用于轰炸,装甲车、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广泛使用,这些都促使军队改用开放式战斗队形,利用褶皱和壕沟进行隐蔽,同时还要保护部队免受空袭;军队分布在数百公里的前线。防御强度的增加使得机动作战更加困难。向阵地战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对未来的战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