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研讨会综述
一、牢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课程标准和考试笔记是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我们的历史课应该在通读新教材、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研究考试笔记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讲课老师对课标了如指掌,对课标要求的“知、悟、解、析”四个层次得心应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深刻地体会到写在纸上和记在心里是有区别的。课前学课标,课中照课标,课后查课标,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习惯。有了课程标准的理论支持,教学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基于学习情境的分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优秀的教学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堂,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基于学情的分层教学是必由之路。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任务要求和教学模式。比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学习好的学生熟记重大历史事件的几大要素;老师可以指导中学生做一个重大事件的年表或者思维导图,帮助他们记忆;贫困生可以放宽要求。教师应深入浅出地指导和讲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要本着“史论结合”的原则,精心挑选和编写试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模拟训练,依托真题展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巩固知识,明确不足,查漏补缺。
第三,围绕构建系统,提高教学的逻辑性。
目前我市历史教师普遍感觉教学中最大的难点是:知识点太多且破碎,课时少,考试拓展面广,学生迁移能力差。讲课老师的“围绕点和圈构建体系”的方法,注重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提高了教学的逻辑性,让我们豁然开朗。知识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巩固基础知识,要把握知识点,深化知识领域,以点带面,形成点、线、面的立体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历史复习课中,既要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又要培养学生理解和总结的能力。例如,每道非选择题包含四个逻辑成分,即材料结构逻辑和问题设置逻辑。以二者为基础,构成知识体系逻辑和答案组织逻辑。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意识,以应对灵活多变的问题。
教师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学不仅仅是教教材、教学生、做习题,还包括研究教材、了解学生、高效利用习题。授课老师启发一线教师,结合历年期中考试试题和课程标准,尝试设计一些试题,将课程要求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既能锻炼学生,又能提高自己。历史教学也要树立整体观念,以中考乃至高考为重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抓住历史的本质。
第四,注重总结细节的规律,提高教学的巧妙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课老师认真总结教学小技巧,招数高。比如,只有抓住如何提问的关键词,了解命题人的考试意图,才能对症下药,找准方向,准确答题。
“其他答案都是合理的”,看似没有任何边缘,也可能是正确答案。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是历史复习的亮点。
中考,高手过招,对比的是细节。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尤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严格。
师生共同总结一些复习技巧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1,填空:时间段很重要。一般时间的问题是课本的内容和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题干最后一个问题包含了“这个”的解释,“可见”和“因而可见”。这类问题的答案只能在资料里找,一般考察的是课外知识的理解。
2.材料问题:时间段依然重要,被称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材料问题的核心,围绕核心寻找答案;(1)小考的分数一定要打分,答案在材料里找;只要是“课程”题型,就要在一段时间内答题,而且要有时间;“归纳”题型是以概括知识内容为主;在“结合所学”的题型中,答题技巧是“先穷尽材料答案,不足以结合所学”。
绣一只鸳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你应该把含金量给人。我们佩服讲课老师教研的专业高度和人格魅力的无私分享!没有积累,就要走千里。布置+检查+反馈+整理+评价+坚持=100%。本次研讨班为我市历史的教研注入了新鲜的水,期待2019中考再上新台阶!